不知道大家對那些傳統遊戲,如「抓子(香江俗稱為畫子)」、「花繩」、「換衫公仔紙」「東南西北」、「天下太平」、「拍公仔線」和「彈波子」等等遊戲,有沒有印象呢?
記得還是小學生的叮噹,最愛與其他女同學玩「花繩」、「換衫公仔紙」、「東南西北」和「抓子」。這些遊戲得到小童的歡迎和喜愛,主要是因為遊戲工具隨手可得,一條繩、一張紙又或一些碎布、米粒便可進行遊戲。
偶然心血來潮,叮噹拿來花布和針線,做了兩套三角錐狀的「抓子」,試著懷緬一下這一種傳統遊戲。完成作品以後,叮噹借花敬佛,送了給花旗的朋友。兩位花旗朋友家中都有小女兒,正好作親子遊戲之用。正要向她們介紹遊戲的方法,怎料兩人異口同聲地回應叮噹「這不是與「Jacks」玩法相同的遊戲嗎?不過遊戲工具很不相同」。原來西方人的「抓子」採用了金屬或塑料彈子配合小彈球進行遊戲。東方人的「抓子」則多以布做的細小米袋或豆袋為遊戲工具。
人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叮噹非常認同這一個道理。倘不是要製作「抓子」,又非拿「抓子」送禮的話,叮噹絕不會知道世界各地都有人在玩「抓子」,只是遊戲工具不同吧了。
無論如何,喜歡「抓子」的朋友,不妨取來布材和針線,與家裡的孩子一起製作手工,然後進行遊戲。「抓子」絕對是一項訓練兒童手眼協調的良好活動,大家不妨一展身手,動手做做「抓子」!
3.趁向上拋的一個抓子未跌下時,拾起另一個抓子,並接住跌下的抓子。
初級玩法:向上拋的抓子每次都是一個,但是拾起的抓子數量就不斷加一,能同時拾得最多的勝。
高級玩法:向上拋的抓子數量每次加一個,但拾起的抓子就每次拾一個。如此類推,能同時接到最多抓子的人勝。
「Jacks」玩法示範短片(英語)
抓子小資料:
「抓子」又稱「抓子兒」、「接子遊戲」和「五石遊戲」等等,是一種訓練手眼協調的抛接遊戲。據資料顯示,抓子原來是一種風行世界各地,源流已久的遊藝活動。
「抓子」一般是使用碎石、果核、籽粒、布包,金屬彈子或塑料彈子作為遊戲道具,有的外加彈球一起玩。遊戲方法大同小異,都是手裡反覆擲接「抓子」,在擲接中,做出各種花樣,以花樣多而不失手者為勝。
考古學家發現,金代女真人貴族已經玩這一種遊戲了。不過據文獻記載,「抓子」亦是滿族和錫伯族等少數民族流行的古老遊戲,滿族語稱為「抓嘎拉哈」。早期遊戲工具採用鹿、獐、狍、糜等蹄腕骨做嘎拉哈,人們隨手拋擲嘎拉哈為戲,以倒、仰、橫、側分勝負,並用豬和羊作賭注論輸贏,主要是男人嬉戲的活動。
根據滿族的習俗,正月裡婦女會停下針線工作,加上寒冷的天氣不適合進行戶外活動,於是結伴玩「抓嘎拉哈」。「抓嘎拉哈」漸漸演變成為滿族婦女和兒童的遊藝活動,並深得少女們的喜好。早年人們多以鹿前腿腕骨灌上錫來製作嘎拉哈,後來則改用了豬和羊前腿腕骨,塗上紅、綠、黃和藍等顏色,讓嘎拉哈看起來更美觀。
17世紀初,清代於瀋陽定都以後,漢、滿兩族因著遷移與融合,「抓嘎拉哈」逐漸在北方民間傳播。流傳過程中,遊戲亦發生了不同的變異,逐漸成了婦女和兒童受歡迎的傳統遊戲,遊戲更開始傳播至世界各地。
累積瀏覽 696572
全部攻略 2254
全部回應 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