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移民有感:賣豬仔

叮噹貓 於 2021-03-26 08:38:31 發表  |  累積瀏覽 444

分類:

華人移居世界各地不是新鮮事物。


早於清末年代已經有華人被「賣豬仔」(註一)到海外做苦工。當然許多年以後,這一段歷史被史學家形容為華人血淚史,因為華工生活淒慘,客死他鄉的個案更如天上繁星,數不勝數。


誠然人們在回顧這一段「賣豬仔」的歷史大多聚焦在華工苦不堪言的生活,當中不乏叫人心酸,悲痛不已的感人故事,可是對於那些販賣人口的惡行卻不加討論,又或將責任全部推在洋人身上,是故意躲避討論因果關係,還是不想評論晚清政權的功與過?叮噹也不想多加批評,因為答案清楚不過了,只是每每想到這裡,她都會輕嘆生命何價?


為什麼華人要選擇離鄉別井,漂洋過海,甘願被賣到遠方做苦工呢?倘不是因為國家剝削百姓的利益,人民又怎會為了生計,冒死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諷刺的是,清朝腐敗導致民不聊生,地方官員非但沒有為民生事務努力工作,反之與不法商人和黑幫頭目勾結一起,建設門庭如市的「豬仔館」(註二)來販賣人口,一批又一批國民賣往海外做苦工便成了他們賺大錢的生意。當然「豬仔館」對華工的種種剝削手段更是非常非常卑劣的行為。


華人被「賣豬仔」到外地做苦工


踏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再沒有華人被「賣豬仔」到外地做苦工了。昔日華工因政權腐敗與剝削,置自身安危不顧,漂洋過海做工都是為了讓家人可存活下去。想不到,一個世紀以後,政權依然腐敗不堪,迫得小島上的人為了未來,再次收拾行裝,忍痛離開自己成長的地方,遠赴海外尋找幸福的生活。


無論如何,叮噹期盼這一次遷往海外生活的華人在歷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能在海外發光發亮,活得精彩美麗。適應新生活可能荊棘滿途,但請別害怕,只要心存感恩,持開放、寛容和接納的態度迎接新生活,相信什麼地方都會是安居的樂土。且容叮噹在這兒祝福每一位勇於放棄一切,遠赴海外追尋幸福生活的快活人!



註一:「賣豬仔」是華人自嘲前往海外做苦工的俗稱。


註二: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每名往海外輸出勞工均需簽約,故又稱為合約華工,那些販運和交易華工的地方名為招工館,俗稱為「豬仔館」。19世紀的澳門是人口販賣中心,聖安多尼教堂與大三巴牌坊鄰近地區更是「豬仔館」林立的地方。

 


「賣豬仔」小資料:


晚清時期,前去海外赴約工作的華人,泛指為「華工」。西方人則稱這些華工為「苦力(Coolie Labor)」,香港又別稱這些從事勞動工作的人為「咕喱」。「華工」大多被販賣到海外從事苦力工作。


這些「華工」一般來自廣東五邑地區窮鄉僻壤的農民或漁民,他們常被招工館的中介公司欺騙、誘騙或詐騙到海外謀生。每一名「華工」簽約後,會收到預付薪酬,可惜扣除一大筆介紹費用、交通費用和傭金之後,所餘無幾。因此廣東人自嘲「華工」為「豬仔」,招工館則稱為「豬仔館」,剋扣工資的欺詐手段更被嘲諷為「賣豬仔」。


在豬仔館內等候被賣的華工


「豬仔」是合約勞工(contract labor)。合約上載明工作期限和工資待遇。工作期限一般分三年、五年和十年三種,待遇根據合同長短而定。十年期的「豬仔」可預付安家費為二十銀元,五年為十五銀元,三年為十三銀元。海外僱主會為「豬仔」提供三餐和住宿。


華工乘船到外地做苦工


據資料顯示,最早的「豬仔」是賣去南洋一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等地)工作。不過更多的「豬仔」遠赴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甚或遠至秘魯等地進行刻苦的勞動工作。當中不少「豬仔」因為無法返回原居地,又得不到僑居地的公民權利,在無法獲得移民資格下而客死異鄉,境況非常淒涼。  




   

謝謝大家喜歡叮噹的小窩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 叮噹貓 於2021-03-26 23:49:05 留言
    原文由 EEChan 於 2021-03-26 13:09:42 發表
    那年代生活艱苦😢
    因為清朝腐敗所致,今日都沒有什麼進步,窮的依然苦不堪言,悲哀!
  • 舉報 回覆
  • No.2

最多能輸入300字

26
2025
142
2024
127
2023
167
2022
162
2021
188
2020
91
2019
99
2018
149
2017
152
2016
111
2015
155
2014
134
2013
171
2012
200
2011
214
2010
顯示更多

累積瀏覽 743046

全部攻略 2288

全部回應 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