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著名經濟政治評論員 利世民先生之「隨筆」
種族歧視與種族仇恨
01,由於受害人全部都是亞裔,所以第一時間有很多猜測,以為案件涉及種族仇恨。種族仇恨這個罪名,在美國是好使好用。但是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定義上的問題:「甚麼是種族仇恨?」
02,種族仇恨和種族歧視不但有程度上的分別,也有本質上的分別。種族歧視是普遍現象,尤其是族裔單一的社會,往往對「外族」都有一定的偏見。甚至在舊世界,種族已經是政治最基本的「敵我矛盾」。
03,種族仇恨卻是將自己民族所遇到的各種不幸,統統都訴諸於另一個族裔,例如廿世紀初的德國人,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講到是因為被猶太人出賣。另一個例子是在獨立後的印尼,將華人說成是當年荷蘭殖民地年代的壓迫者等。 簡而言之,種族仇恨是「有你無我」的關係,而種族歧視,就是在文化、制度上以人種分成等級,但不同種族仍然有共處,甚至互相依賴的階級關係。在有階級的社會,就有歧視。
04,「尊王攘夷」這四字成語,大家都應該聽過吧?有理由相信,這也是人類最古老之政治 propaganda 之一,由春秋戰國開始,到後來傳到韓鮮、日本,這句口號一直維繫著遠東這區的政治結構。甚至可以說,時至今日遠東這個文化圈,種族歧視仍然是普遍現象。但在過去的世界,尊王攘夷這個講法,甚至可以說是最元祖的種族仇恨論。
05,日本甚至到十九世紀中葉,幕府時代末期,仍然有尊王攘夷運動。歷史上這一幕是極為有趣的;因為最終日本走向了明治維新,甚至要脫亞入歐。日本到今日仍然是教科書裡面,如何建立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的範例。現代中國其實很想學日本,但始終都學不到;但這不是今日的題目,來日再談。
06,Samuel Huntington 1993 年所寫的《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將中日韓等歸納成「孔教文化」圈,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當然在他的書裡面,沒有提到「尊王攘夷」這個概念;但明顯可以見到,中日韓甚至新加坡人在講到「西方」文化的時候,總是帶著一種矛盾的心情。順帶一提,Samuel Huntington 的理論,在「西方」的學術圈,也被人指是將種族歧視合理化。1990 年代,學術圈子已經有「政治正確」運動,但是還未進化到現在的 Wokeness ;這個問題,也留待來日再談。
北美的亞裔和香港人
07,今日,我只想針對亞裔在美國的處境去講。首先,亞裔不只是華人;以我所居住的地區為例,最主要的亞裔是韓國人和印度人。所謂的亞裔,亦沒有明顯的共通的身份認同。其他的亞裔還有越南、菲律賓、中國大陸、台灣等。但以全國的比例,北美的亞裔人士,有 24% 是華人,有 21% 是印度人,19% 是菲律賓,10% 是越南,9% 是韓裔,7% 是日裔,還有 15% 是其他。
08,香港人在美國,是極少數;大多數在美國的香港人,選擇就只有融入。嚴格來說,也是 2019 年後才有香港人的社群。在加拿大的港人多一點,社群也似乎相對上更活躍。
09,香港人在北美有沒有遇到歧視?假如說完全沒有是自欺欺人,但說到底所謂的歧視,既不是單向的,也不是針對香港人。不是單向,意思是我覺得作為少數族裔,我們其實很多思想和行為,嚴格來說其實也是歧視性的。只不過我們不在權位,所以想要欺壓其他人也沒有本事。但反過來說,我們總是覺得在工作和生活上,往往遭遇到不公道的對待,例如入讀大學,尤其是公立學校,亞裔學生因為平均的成績效好,所以在種族的配額下,亞裔學生要更好的成績,才能入讀最頂尖的學府。結果就出現了一定的惡性競爭循環,令亞裔家庭更催谷學生成績。
10,以我所處的 Virginia 為例,有一家很好的高中叫 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近年因為亞裔的學生比例偏高,結果要刻意去讓更多黑人和拉丁美洲家庭的子弟入讀;事件也變成了一個少數族裔和少數族裔之間的矛盾。
11,甚至乎,一直以來都有個講法,指美國的白人主流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借亞裔的成就來證明美國沒有種族歧視,只是黑人自己「不爭氣」。在美國持牌的專業,尤其是醫生、牙醫、藥劑師等,都不成比例地多亞裔。總之,如果可以靠讀書換取社會上流機會的範疇,都一定見到亞裔人口。
12,有次跟在這裡認識的香港人講起,其實在美國的香港人,已經是社會上生活得比較好的一群;我們所讀的大學都是這裡的人夢寐以求的名校,工作都是中上階層的專業。甚至在亞裔當中,我感覺在美國的香港人,尤其是在 2019 年前已經移民過來的一群,絕大多數都順利地融入美國社會的生活,而且普遍都過著不錯的中產生活。但這種普遍的感覺,或許會對後來者構成一定的壓力。當你跟別人說自己是美國港人,人家就覺得你一定是生活無憂,可能忽略了其實你也在為口奔馳。
13,當人數不多的時候,所面對的歧視也相對是系統性而不是針對性。換句話說,像香港人所面對的歧視,往往就像以上提到的例子,不是衝著我們而來,只是因為更深植於美國政治裡的問題,令我們受到無妄之災。
美國的種族政治
14,美國人口當中,白人佔 75%,黑人和拉美裔佔 32.5% ;當中重複了的有些是多過一個族裔,又或是是拉美的白人。亞裔整體加起來也只有 6.1% ,但是亞裔人口的增長卻是最快的。當中,又以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口,增長最快。這一點暫時仍然未構成任何政治矛盾,但長遠而言,以目前的環境,很難講會否演變成未來的政治問題。
15,在目前的中美矛盾之下,有些中國大陸的移民,確實是在從事「有違美國利益」的事。這些案件盜取商業甚至軍事情報,也有滲透政經和高等教育界。所以對於我們這些在美國的港人,更加是有必要強調香港人的身份。2020 年美國人口普查,We the Hong Konger 發起美國港人在 Other Asian 一項填上 Hongkonger ,讓廿萬香港人有自己的聲音。
16,也有一種講法,指在其他族裔人士眼中,中港台日韓甚至越南、泰國等都是「黃皮膚黑頭髮」,所以不論你怎樣努力地去嘗試說 Hong Kong is not China ,假如遇到「無差別攻擊」的時候,亞裔面對的種族歧視還是一樣。我發現,對融入不到美國文化的人,對這種講法是甚有市場。
17,美國是個很複雜的社會,融入不到美國文化的人亦不只是亞裔。只不過亞裔的人口,很集中在大城市,而這個現象亦影響了美國的政治。畢竟,美國的選舉政治,城市與鄉郊有很明顯的分別。在城市的亞裔人口,自 1990 年代至今,雖然只是個位數百分比,但已經足以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所以,那怕亞裔之間是沒有任何共通的文化,但有時還是可以組織成一個政治聯盟。就正以以上所提到 Thomas Jefferson High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就是一次韓裔和印度裔聯手反擊 affirmative action 的例子;相信在可見將來會有更多亞裔會就「逆向歧視」而組織起來。
18,結果就是亞裔雖然是少數族裔,但有時候在政治上卻與共和黨站得到近。當然在另一邊廂,也有不少亞裔是傾向民主黨的進步主義。又以在美國的港人為例,我也發現近幾年才來到美國的港人,意識形態上比較接近民主黨的進步主義,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左。至於那些在美國日子比較長,有家室和資產的,就比較多是接近共和黨。
19,這次南加州槍擊案,死者是亞裔,兇手也是亞裔,甚至連制服兇手的人也是亞裔。一般在發生槍擊案後,美國主流媒體的討論都會拉到去槍械管制的問題,但這一次因為涉及到亞裔,所以很多人的第一直覺就聯想到到是種族仇恨。雖然我也不敢說長遠下去會否有一次會真的是種族仇恨的槍擊案,但這次似乎只是因為案發的地點,本身就是亞裔人口密集的地方,受害者亦自然是亞裔人口。
20,順帶一提,美國尤其是大城市,多少都有治安問題。由於不少亞裔家庭相對富庶,所以他們不少都支持擁有槍械自衛。在這個國家,自衛是基本個人責任和權利;這個價值觀還是頗為根深蒂固。
21,中共不論是內宣外宣,都將美國的治安以及種族問題放大;彷彿人家不完美,就足以證明中國制度的優越性。但其實在美國也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區。在美國生活,懂得選擇在甚麼地方,如何保護自己等,都是基本常識和責任。在治安差的地方,所謂無差別攻擊,也不是針對亞裔;任何人在治安差的地方,都有可能被襲擊,甚至死於非命。統計數據反映,美國的暴力罪行,最多黑人是死在黑人的手上,窮人死在窮人手上。當然主流媒體報導這些案件時,往往會避重就輕,甚至不會當作新聞。但是當事件有可能涉及到種族,又或者是槍械,就往往被放大,尤其是政治壓力團體,也會借題發揮。
22,總而言之,美國的確仍然有種族歧視;但不同種族其實都在歧視對方,沒有誰比誰更高尚。種族歧視,也是一個很廉宜的政治。隨著人口結構的轉變,尤其是亞裔在美國主要幾個大都會區的影響力日增,關於亞裔的種族歧視問題也自然成為政治議題,甚至被某神奇國度用來作為內宣和外宣的材料。從個人層面,我覺得既然移民到美國,融入是必須要的,而美國,尤其是大城市,已經是最具 cosmopolitan 價值觀的地方,一個人可以有多重身份;例如我們可以同時既是美國人,也是香港人。所以我也希望,久而久之在美國的香港人能夠繼續成為香港文化的一個重要支流,繼續孕育我們的文化和共同價值觀。
利世民(Simon Lee)(1976-)原名李兆富,1997年畢業於密歇根大學,取得政治與經濟學士學位。香港政治評論員、專欄作家。
![]()
利世民(Simon Lee)
利先生曾擔任前香港立法會議員夏佳理(Ronald Arculli) 的議員助理,並於1999年代表自由黨參選香港區議會選舉,在銅鑼灣選區挑戰民主黨的謝永齡,但落敗。其後創辦香港自由主義智庫組織「獅子山學會(The Lion Rock Institute)」,並成為骨幹會員。2013年,他辭去一切會務。2014年,創辦網上媒體《全民媒體(Hong Kong Citizens' Media)》。
曾任職《蘋果日報》資訊網行政總裁的利世民,也是前《蘋果日報》專欄「蘋果批」作者之一,活躍香港評論界多年,經常就經濟議題發表評論。2020年,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利世民決定離開香港,現居美國。
God bless America 天父佑花旗
謝謝大家喜歡叮噹的小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