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超過半數人胃裏都有這種細菌!到底幽門螺桿菌是從何而來的?

icdsblog 於 2025-03-31 17:10:18 發表  |  累積瀏覽 33

分類:其他 ;地區:其他

眾所周知,由於胃酸的分泌,絕大部分細菌難以在胃裏生存。然而,面對如此嚴峻的生存環境中,偏偏有種細菌能在胃裏長期生存、繁衍後代,更會危害健康,引起一系列胃部疾病。

而這種可惡的細菌就是「幽門螺桿菌」。

數據表明,我國平均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59% ,兒童的平均感染率高達40% 。那麼,什麼是幽門螺桿菌?如何避免感染幽門螺桿菌呢?下面就讓香港時代醫療為我們詳細解答一下吧!


什麼是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是從何而來的?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常寄生於胃黏膜組織中的致病菌,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傳播:

方式一:口-口傳播

近年很多臨牀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被發現存在於人類的唾液中,如果胃部感染幽門螺桿菌者,其口腔幽門螺桿菌陽性檢出率更高。

如果剛好家長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而他又很喜歡先將食物在嘴裏咀嚼後,再餵給孩子吃,那麼小朋友很容易就會中招了。

因此要避免孩子感染幽門螺桿菌,就要杜絕將食物嚼碎後餵給孩子的行為、避免與孩子使用同一套餐具。

方法二:糞-口傳播

這當然不是讓咱們直接去吃粑粑,主要是指在一些衞生標準不達標的環境,粑粑可以通過污染水源和食物的方式,進行一個「細菌傳播」的大動作。

這也是發展中國家發病率高於發達國家的原因。

另外,如果一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去完洗手間後又沒有洗手,回到餐桌上用充滿愛意地手喂旁邊的人吃東西,那個被喂的人也會有機會感染幽門螺桿菌。

方法三:胃-口傳播

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人羣中,約58%患者可在其反流胃液中檢測出幽門螺桿菌,直接與胃液接觸,或增加被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風險。

而當幽門螺桿菌進入到人體後,會透過胃腔表面黏液層到達胃黏膜的表面,併產生氨和二氧化碳。其中。氨能中和胃酸,降低胃酸對其的殺傷力,並破壞胃黏膜的黏液層,使胃腔中的胃液反滲而傷害胃黏膜。

幽門螺桿菌還能產生過氧化氫酶和過氧化物歧化酶,避免被人體的中性粒細胞吞噬。此外,幽門螺桿菌還能分泌一種毒素,使胃黏膜上皮細胞變成空泡,並激活人體的白細胞分泌蛋白溶解酶損傷胃黏膜(包括十二指腸黏膜),從而引起胃部(十二指腸)慢性炎症及胃部(十二指腸)潰瘍。長期胃病不治,胃粘膜上皮形成慢性炎症,逐漸從淺表性胃炎發展為萎縮性胃炎。當黏膜上皮萎縮與增生並存,並在致癌物質如亞硝胺等硝基化合物的作用下,新生胃黏膜的上皮細胞會出現變化,引起「腸型化生」(簡稱為「腸化),並逐步進展到異型增生,最終引起癌變,形成胃癌。

事實上,早於2017年,世界衞生組織已將幽門螺桿菌列入「一類致癌物」。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一系列胃部疾病等罪魁禍首,包括急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少數人還會發展成胃部的惡性腫瘤,如胃癌和胃淋巴瘤。

所以,如果大家平時有長期性的消化道症狀如:消化不良、胃痛、胃脹、口臭、噁心等,建議去醫院做一做快速尿素酶試驗(C13和C14呼氣試驗),檢測一下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此外,有經常性上腹脹、痛、胃炎病史的中老年人羣,最好做一做胃鏡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胃部病變情況,儘早採取有效的治療方法,降低胃部惡化風險。另外,胃鏡檢查可快速測試幽門螺旋桿菌及殺菌,有助於感染者減低胃癌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醫學界發現胃癌有5%~10%的遺傳傾向,因此有條件的朋友(尤其是家族有胃癌歷史者)也可以做一次癌症基因檢測,瞭解自己患上胃癌的風險,採取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將疾病扼殺在搖籃中。

如何避免感染幽門螺桿?最後,既然我們知道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那麼便可以從根源入手,養成良好的個人和環境衞生,避免食用不潔淨的食物或飲用不潔淨的水、飯前便後要流動清水和洗手液清洗雙手、避免口對口餵食和與他人使用同一套餐具等,以減少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風險!

香港時代醫療是香港極其少有的一站式醫療服務集團,提供各種身體檢查、疫苗接種、基因檢測等專業的醫療服務,包括母血Y染色體基因檢測、兒童天賦基因檢測、地中海基因檢測、隱性遺傳病基因檢測等。想了解更多關於孕期小知識,不妨瀏覽:https://www.medtimes.com.hk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其他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一星探險家
簡介:
1
創業

累積瀏覽 22576

全部攻略 195

全部回應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