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江腹地~納西魯甸馬場村(9)

atcmkt 於 2013-04-05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1068

分類:長線旅遊 特色景點 ;地區:中國
資料來自中央研究院周報1141(臺北)
費孝通在上世紀八十年代(1979)提出民族走廊理論,因而引發各種見解和論述,這個民族走廊學術概念包括了西北民族走廊藏彝民族走廊 南嶺民族走廊。西北民族走廊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由地理上的河西走廊和隴西走廊組成。南嶺民族走廊大約為廣東,廣西湖南的南嶺與其廷伸地。

費考通指的藏彝民族走廊主要是怒江、瀾滄江和金沙江三江流域,此外川滇學者指藏彝民族走廊應包括雅礱江、大渡河和岷江等六江交錯的高山峽谷地帶,即為滇川藏毗鄰地區六江流域(下圖)。三江流域的藏彝走廊目前人口有一千多萬,其中五百多萬是少數民族。官方承認的民族族群是羌族、栗粟族、傣族、白族、苗族、納西族(納西和摩梭的共同族源歷史為「麼些),哈尼族、景頗族 (緬甸叫卡欽族),怒族、獨龍族、拉祜族、和木里藏支等超過十二個民族群。其他藏支為不明確藏族族群,當地學者稱其為康巴。康巴歷史不大明確,可以被認為藏支群體,例如爾蘇、扎巴、木雅藏支、嘉絨藏支 (西夏遺民) 等,主要因為信奉藏傳喇嘛教,並使用藏傳文字,但生活習慣,農業、建築、和家庭內使用的言語和藏人都不同,只算被藏族同化。
圖自彝學網

彝族/“哩頗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彝族的族源尚無定論,是史學、民族學和彝族學裏的一大難題;以土著說、羌氐說為主。土著說的論據較充足,羌氐說較普遍。土著說分西南土著說和雲南土著說兩種。土著說認為彝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中國的西南,有漢文文獻和古彝文文獻資料和神話傳說等。羌氐說則認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西北青海地區的古羌氐人外向四方發展,其中有一支向中國的西南和早期南下的支系/土著部落融合,形成了邛蕃和滇蕃彝族的先民。西漢時期,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游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

除了農業有分別,藏人飼養馬和牦牛,彝族人飼養馬和綿/山羊,北藏南彝、是基本格局。我們從X292鄉道離開維西,便進入雲南省麗江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魯甸鄉魯甸村委會轄下馬場村。由蘭坪到這裡屬雲嶺老君山片區山區,位于瀾滄江和金沙江中間,仍屬三江腹地,海拔約在 2200 ~ 3200米之間。
馬場村位于老君山片區北端,近千湖山片區
橫移此圖可看到馬場村和長江第一灣位置
村(下圖)

翻越馬場村,海拔3200~3392米。這裡原本是雲南省最大的馬場,故名馬場村;馬場村屬于高海拔山區草原,年均溫度5.00℃,降水量為900毫米。雨季短暫時遍地泥濘,只能沿著有草的旱地走,其它大多成為高原沼澤,適宜種植馬鈴薯,喬麥等耐寒農作物,全村二百多人,為貧困村。除了一兩戶村民絕大部份屬彝族。我們問鄉民,他們卻說屬維西鄉,是否由隔離維西縣移遷來不得而知!其實村子貼著維西,剛好離開維西縣界,查實這裡已屬麗江縣納西魯甸鄉管轄,馬場村!

早上離開維西縣城 (FK提點更正)

2012年10月22日,一條由麗江>香格里拉>德欽(升平鎮)>維西的二級公路通車,此路線總長263.7公里,其中100多公里與瀾滄江相伴同行;取代以前的四級公路。瀾滄江段路線始於維西塔城鎮,經過拉柱、白濟汛、葉枝、燕門、雲嶺,止於德欽縣的升平鎮。到今天為止,最新的地圖仍未有這條新公路的標示,當時大家估計沿江北上四級公路車速緩慢,住宿上有問題,見到這個路牌,FK說這是原有縣道,我個人還以為這是維西到巨甸在建造中的新公路。在沒有什麼明確訊息,只能是跟著氣車衛星導航往X292鄉道走…

遠遠的眺望,那是雪山

將會經過的山區之一(近攝)


土路/濃霧








剛好是年均溫度5.00,海拔3200米。

由怒江沿岸到這裡,見的大都是牧羊


離開維西,進入馬場村





馬場村

有點去到歐洲瑞士的感覺



退耕還林的實施,這是複原中的高海拔草場











 























三四月是高山杜鵑花的季節
















魯甸鄉











感謝 atcmkt 提供以上資料
atcmkt的網誌 http://atcmkt.blogspot.hk/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中國
  • 攻略時間:1日以上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15
2013
39
2012
41
2011
16
2010
顯示更多

累積瀏覽 81465

全部攻略 111

全部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