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朋友在一輪順其自然的方式成孕不果後,就會開始一些比較刻意的方式~
觀察排卵期是其中一個方式
如何可以知道何時排卵呢?
以下就會有答案
以一般正常的月經週期是28天為例,排卵期將發生在第14至第16天之間,如精子在第10天至第17天期間進入陰道,便大大提高成孕機會率,亦是最易受孕的日子。相反地說,第1至第9天及第18至28天便是安全期,即成孕機會非常低。所以如果想生育,便應先找出排卵期,再計算同房的日子。
大多數婦產科醫生建議在排卵期開始前5天就同房,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而且在排卵期結束之後繼續。因為儘管精子在女性體內能存活3至5天,但是卵子的壽命只有12至24小時。在排卵期前後同房能夠增加受孕的幾率。至於次數方面,有些夫妻或會擔心頻繁同房會過度消耗精子。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健康的睾丸能夠不斷產生精子,所以每日同房一次是不會有問題的。
一般來說,有幾個方法可以用來測定排卵期,而當中較常見的分別是子宮頸黏液觀察法和基礎體溫測量法。
(I) 子宮頸黏液觀察法
子宮頸黏液觀察法來測定排卵期是由澳洲醫生畢林斯夫婦研究推介的。是根據婦女子宮頸黏液分泌的變化,來判斷排卵期。這種方法亦稱為「比林斯自然避孕法」,並已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荐。近幾年來已有100多個國家推廣使用。
子宮頸黏液由子宮頸管裡的特殊細胞所產生,隨著排卵和月經周期的變化,其分泌量和性質也跟著發生變化。在1個月經周期中,會先後出現不易受孕型、易受孕型和極易受孕型3種子宮頸黏液。
不易受孕型子宮頸黏液:為月經周期中的早期黏液,在月經乾淨後出現,持續3天左右。這時的子宮頸黏液少而黏稠,外陰部呈乾燥狀而無濕潤感,內褲上不會沾到黏液。
易受孕型子宮頸黏液:這種黏液出現在月經周期中的第9-10天以後,隨著卵巢中卵泡發育,雌激素水平升高,子宮頸黏液逐漸增多,稀薄,呈乳白色。這時外陰部有濕潤感。
極易受孕型子宮頸黏液:排卵前幾天,雌激素進一步增加,子宮頸黏液含水量更多,也更加清徹如蛋白狀,、透明、十分滑潤。黏稠度最小,滑潤而富有彈性,用大拇指和食指可把黏液拉成很長的絲狀(可達10厘米以上),這時外陰部感覺有明顯的濕潤感。一般認為分泌物清徹透明呈蛋白狀,拉絲度最長的一天很可能是排卵日,在這一天及其前後各3天為排卵期。
(II) 基礎體溫測量法
正常育齡女性的基礎體溫與月經週期一樣,呈週期性變化。基礎體溫(Basal body temperature ,BBT)是指人體在較長時間的睡眠後醒來,尚未進行任何活動之前所測量到的體溫,而這種體溫變化與排卵有關。婦女基礎體溫表的應用,就是藉由偵測黃體素這種升高體溫的作用,來判斷排卵是否發生,因為只有經過排卵,才會有黃體素升高的現象。同時,黃體期的長短,可以用來評估卵巢的功能,一般而言,高溫期應該會超過12天才算是正常的卵巢功能。如果高溫期在11天以下,有可能是黃體功能不足 ( Luteal Phase Defect LPD)。在正常情況下,女性在排卵前的基礎體溫較低,排卵後升高。這是因為,在排卵之後,黃體素(Progesterone)上升,當黃體素上升超過4ng/ml時,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釋放出正腎上腺素使體溫升高0.3℃-0.5℃,高溫期會維持到黃體素的濃度下降,直至下次月經來潮為止。下一個月經週期的基礎體溫又重複上述這種變化。
要使用基礎體溫測量法推算排卵期,量體溫的時間必須在每天早晨剛睡醒,還沒有起床活動之前就予以測量,而所用的體溫計須以0.05℃為一單位。必須每日不間斷地測量,並排除感冒或其他會使體溫上升的因素。一般有排卵的體溫,排卵後會較排卵前高出0.3℃以上,排卵前稱做低溫期,排卵後稱做高溫期。若某天體溫比低溫平均線超過0.3℃以上,且持續三天以上就表示有溫度上升的高溫期出現。排卵一般發生在體溫持續上升前的低溫那天,但是有24至48小時的誤差。
把每天測量到的基礎體溫記錄在一張體溫記錄單上,並連成曲線,就可以看出月經前半期體溫較低,月經後半期體溫上升,這種前低後高的體溫曲線稱為雙相型體溫曲線,表示卵巢有排卵,而且排卵一般發生在體溫上升前或由低向高上升的過程中。有人認為體溫上升前的最低點是排卵日,雖然僅有20%左右女性有此表現。不過,在基礎體溫升高的3天內為易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