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的成长历程 之五

mooimeisje 於 2011-01-30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447

分類:

         收到网友的询问:当年点解甘多架打的?现在想找场架来打也不容易。

         是的,现在的人是很难理解当年的人的心态,当年因是鼓吹武力解决一切的,要解放台湾,要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的走狗。

         我在幼儿园已学会叫口号,我手拿一支木制的红缨枪,胸前挂着毛像章,动不动就打倒这打倒那,不是火烧这个就是炮轰那个,然后就要砸烂谁的狗头(我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的),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讲道理吗?会心平气和吗?我说会你也别相信。

         当年的青年人很喜欢联群结队的站在大街,无乜野目的架,就系闲站,就系揾机会打架,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在上一篇讲过的,就是经常停电,五光十熄的那种情况,特别是夏天,广州天气很焖热,很多蚊子,呆在家里真是很难受的,所以年青人爱往街上跑。

         好,问题来了,一堆人光站着不难受吗?不无聊吗?如果有架打多刺激呀,所以你可以想像到当年打群架是大众共同娱乐的一种方式。

          我作一个比喻你会容易理解,现在的公司不是有业务员吗?他们的工作任务就是到处去找业务接订单,然后将接回来的订单交给工厂里的工人生产。

         而当年所有的青年人都是业务员,他们在街上闲逛,然后撩起事端,再约对方时间、地点打一场架,这就是他们接到的业务、接到的订单,然后回去找来那一堆同伴,告诉他们打架的时间、地点,这就等于将订单交给他们生产,就是这么回事。

         再来说说我的表姐,我的表姐比我大多少年我忘了,反正当年她也是初中生,她们学校在农村(广东省境内)办了一间分校,目的是让学生到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去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

          这个与上山下乡的知青不同,知青是高中毕业后带着户籍到农村中去落户,不得返回城市居住。而在校学生是不用落户到农村,户籍仍在城市的家里,只在那里劳动半年,半年后就可以回城,回家里去。

          他们每天做的事情跟农民一样,种田,淋屎、淋尿,晚上政治学习,给学生洗脑,告诉学生,新中国的伟大、共产党的伟大、毛主席的伟大,然后就是背语录,搞掂就可以瞓觉

         每个学年的上半学期是去分校学农,下半学期回广州到工厂去学工,目的是向工人阶级学习。我记得我妈妈跟我姨妈讲:唉,死啦,甘样仲使读书既?根本都没有时间上课,仲使识字既?

          我的表姐当时去边度学农我忘记了,只知要坐学校借来的解放牌汽车搭佢地去的,车程是从早上到下午二点左右,我现在估计是台山,新会那一带。每个学生要将当月的配给的粮食转换成粮票,然后交到老师那里,再由学校集体购粮带去分校的。

         要唔要再交买菜钱我就忘了,当年每个十八岁以下的成年人每月配给粮食是二十斤还是十八斤?(又忘了)因在分校没有什么东西吃,可以讲吃的饭菜是没有油水的,所以当年全市风行一个“名菜”:猪油渣煮面鼓酱。

         做法:将肥猪肉炸了油,然后买来几分钱的面鼓酱,放点辣椒再放炸完油的猪油渣炒香,用一个玻璃瓶装着,每餐就吃一匙,记住是一匙,因当时是一个月回广州一次的,这一瓶面鼓酱要吃一个月。

          知青每年回家探亲也是带这个“名菜”走的,我的大表哥每次返黎就带一大瓶走。当然,我在家也是吃这个,我会做,要不我现在那来说得这么清楚。

          还有一个“名菜”就是“炒柚子皮”,就是中秋节吃的柚子的皮,再加一点猪油渣辣椒炒香,带回工作的地方去。中午买二两白饭,伴上这个“名菜”,当年可是人人都这样吃的,大家齐来发挥想像力,吃尽天下可以吃的东西。

         我现在想:当年没得吃,现在不敢吃(要减肥麻)也就是说我一辈子也没有一顿、餐饱饭吃,我做人都算是命苦了,应了我们客家人的一句话;女人,未到六十岁唔好畀饱饭佢食。据说怕她吃饱了就偷懒,不干活。

感謝 mooimeisje 提供以上資料

mooimeisje的網誌: http://blog.xuite.net/mooimeisje/hkblog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408040

全部攻略 1145

全部回應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