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大學學制三改四,為應付雙班年新生倍增,大學增加不少新建築,亦為中大帶來新貌,不過新貌都融入校園,須要找找。沿球場旁的石徑走,踏著滿地的花瓣,經過開著睡蓮的湖邊,來到池旁路剛落成的「龐萬倫學生中心」,那是學生新的活動重地。
池旁路的新建築,還有「康本國際學術園」,附設扶手電梯系統,沿地勢而上,連接同是新建的「伍何曼原樓」, 兩者與新落成的建築學院,構成港鐵大學站附近的中大新貌和新地標。
扶手電梯之後,穿過祟基學院宿舍群,已抵半山的大學道。座落於這半山的,是新增設的「善衡書院」及「晨興書院」,兩者建築風格不同,都為中大帶來新貌。
從「晨興書院」走到俗稱的「百萬大道」,有一兩株黃花風鈴木正開花。圖書館的新翼與舊館高度相若,而且較著重通透感,沒有舊館的厚重,雖是中大新貌,沒有影響校園原本的中軸線。
「百萬大道」旁的文物館有多項文物展覽,其中仍有「華夏第一龍」。文物館不算是中大新貌,但舊館建築如展出的紅山文化的玉龍,同是以簡約為美。中大校園面積大,走馬看花,未見三改四有明顯影響。
感謝 新月人 提供以上資料
新月人的網誌: http://notsomoon.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