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除了游說各津貼中學自願減班外,更要求轄下的官立中學帶頭減班。英皇書院校友及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批評當局要求官校減班是窒礙基層學生入讀官校機會,有違反社會公義。其實想入讀官立中學的不只是基層學生,任何階層的學生都希望入讀辦得好的學校,辦得好、受學生歡迎的學校才有5班中一,但在學生人數減少時,要求受歡迎的學校減班,把學生「分流」到收生不足的學校,以免它們「被殺」,是一種「均分主義」。「均分主義」有違反社會公義嗎?表面沒有,而且「均分主義」更會以另一種社會公義的姿態出現,因為它表面很公道,不理好醜,大家「平分春色」,沒有厚此薄彼。
中學減班有沒有違反社會公義的問題,正引起社會各界熱烈討論,但現行的「均分」做法違反了市場機制,卻是不爭的事實。受顧客(學生)歡迎的機構(學校)自有其優勢,應該任由它們壯大,讓更多捧場客光顧。顧客太少的機構,到了支撐不住,也是由市場淘汰。可以說,教育當局沒有動手「殺校」,只是市場力量汰弱留強而已。多年前香港曾經鬧哄哄的攪了一輪「高效能學校」,又衍生了「校本管理」,原有市場機制的本色,但當局到頭來發現「殺校」的政治風險太大,萬一有什麼差池,一定「大鑊」,遂改為「均分主義」,讓大家齊齊食「大鑊飯」,不用計較學校效能高低,由開5班中一的學校「踎低」遷就「唔夠班」的學校,平均分配,每人4碗,用「大鑊飯」來避開「大鑊」。食「大鑊飯」會否令學校由原先的「追求卓越」變成「走向平庸」呢?穩定壓倒一切,這個問題是按下不表吧。
感謝 新月人 提供以上資料
新月人的網誌: http://notsomoon.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