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香港教育往何處去?〉

新月人 於 2010-06-14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450

分類:
著名電影導演張堅庭在《明報》(2010年6月6日)的〈香港教育往何處去?〉一文,提出一些香港教育的方向建議,例如官僚棄權,讓學校有自主權,不需跟隨教育局的考試指引等。他的文章令我想起過往的一些教育政策。

 
香港教育制度需要「棄權」嗎?如果張導演的「棄權」是相當於「放權」(權力下放),那麼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早在1991年已在《The School Management Inititative》(SMI)的政策文件提出,落實後成為如今的「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這是師承影響力遍及全球的「戴卓爾主義」,簡單地說,它有兩條主線,其一是權力下放,讓學校鬆綁,追求卓越。但「權」與「責」是連體嬰,所以第二條主線就是讓市場力量決定那些學校屬於高效能,可繼續玩。具體地說,學校辦得好,家長歡迎,學生多,撥款便多,反之則撥款減少,最後「殺校」。有學校辦得好但仍然收生不足嗎?等於問:有叫好不叫座的電影嗎?導演話有,老闆話冇。
在香港教育制度裡,另一種「拆牆鬆綁」是2000年的政策文件《Learning for Life Learning through Life: Reform Proposals for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裡面提出包括3-3-4學制與終身學習的理念,但考試還是有的,只是換個形式。國際學校雖然不用跟隨教育局的考試指引,但仍要考IB(國際文憑)試。

從以上看到,政策是有的,也算具體,但在香港教育制度裡實施後,成效如何?有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問題很值得探討,只是範圍也大,嚴重超出了我的能力而已。

感謝 新月人 提供以上資料

新月人的網誌: http://notsomoon.blogspot.hk/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922670

全部攻略 862

全部回應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