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本來已經不平靜的香港,好像自反國民教育一事開始,所有關於政府推出的政策的事都會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往往越演越烈,無論報章雜誌、電視新聞,甚至facebook群組都會被霸佔,正反雙方各執一詞激辯。
我想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吧。起碼,連我這種以前從不關心政治的「九十後」也會留意起來,會對自己身處的環節更加關心,對身邊種種資訊有所思索。
談起政治並無意結仇=P,只想簡單抒發自己的觀感,因為這次的東北之旅。
雖然我居於沙田區,新界東北對我來說還是遙遠的事情,極少踏足。不諱言,我是被《新假期》的內容吸引,才真正留意到東北及北區除了我一直認知的農業外,還是「深圳河兩岸碩果僅存的鄉郊環境,作為兩地都市化的緩衝地方。我們更需要保護的,是香港東北及北部的本土價值/特式正面臨堆土式消滅,包括本土農業,本土產業及本土人情味的鄉郊文化。——引自古洞導賞團暨坪輋東北花燈晚會by土地正義聯盟」。
沒錯,為了跳出平常所生活的框框,為了更加認識我身處的香港,我參加了這個導賞團。另外,這次亦是一次試鍊啊,因為不善交際的我竟然選擇一個人跟團orz
導賞團當天,約了下午2點在上水火車站的美心集合。
集合後,需要在火車站外的小巴站乘坐51K於終點站下車,才到達最終目的地。
悉逢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都會舉行洪聖寶誕廟會(今年為新曆3月24日),我們來到時可以看到正在搭建的戲棚。有興趣的話可以廟會當天去看看喔^^
於終站一下車就可以看見的這座建築,名居石候公祠,其實已經是香港法定古蹟,初建於明朝末年,除了是祭祀及聚會議事的地方外,還曾經作村校用途。
公祠的建築是傳統的三進兩院式,用的物料是貴重的紅砂岩,屋脊、檐板及繫樑等細節均帶有精緻的吉祥圖案和民間故事的雕塑,造工相當細膩。
現在的公祠開放供遊人參觀,但開放部分的格局不大,展出了一些農用品。
略略參觀後,正式進入本次的重點,以下的篇幅字多圖少,煩請耐心細看=)
上圖的是上水雙魚河,算相當有名,聽到這條河的名字你會想到什麼?會所、騎術學校、俱樂部還是水浸?看著現在這條水淺得不能稱之為河的水道,你能想象它曾經是供水給附近農田的河嗎?
導賞員告訴我們,以前的雙魚河道狹窄,水位甚深,雖偶有水浸,但亦因此令塱原這片地區形成一種特別的生態環境,除了很適合耕種外,還吸引不少鳥類暫留或棲息。那時候的居民會開鑿河塘養魚種蓮,又會引水至農地,栽種禾稻、通菜、西洋菜等水種作物。
至十數年前,政府以水利防洪為名,擴建雙魚河,令河道變寬以致水位下降,流動水變小,失去了原有的灌溉作用,亦影響了當地環境雀鳥遷移至米埔甚至其他地方。
現在你來到這裡,只能見到乾涸的荷塘、枯萎的蓮花,從圖片右上角的棚屋處於較高位可知以前的水位,而現在僅能用地下井水耕種。
我們很明白,發展是必然的,但貿然的發展過度又有需要嗎?先破壞再建設,真的是大家想要的結果嗎?
附注:現在這片土地被長春社租用作農業及推行可持續發展計劃,一旦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落實,此地會被納入規劃範圍,現有一切將被剷平。附上從網路上找到關於此地的文件。
原路折返,途經另一香港法定古蹟——洪聖古廟。
旁邊有一條支路,走進去便可以見到很多廢棄的貨櫃跟工廠。
原來古洞這一區不單單有農業,還有畜牧業和很多的工業,例如木業、電子零件、垃圾回收等,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行業已經在這裡紮根四、五十年以上了,本來在港島區,後來因發展而逐步遷移過來的。現實逼人,有很多工廠已經因為興建環迴公路(9號幹線)而清拆,它們因種種問題不能北上而倒閉。現存於古洞的工廠已經不多,若然真的把這裡剷平重新發展,它們又何去何從?
越過廢棄區,我們開始踏入民居。
其實新界東北並非我們所想的不毛之地,古洞很多地方依然有人居住,他們數十年前已經在這裡落地生根,依靠農牧自給自足。大範圍發展必然會摧毀居民的生活,而政府規劃時並沒有跟他們溝通,結果才會導致現時的局面。
有些人或者會說政府收地會提供賠償,居民並無損失。試細心想想,這真的是一個用金錢便能解決的問題嗎?中學時讀過geography的都有學過urban planning,當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是因為發展要考量的不僅只是效益,還要顧慮人類、環境、延續性等很多問題。整個規劃提到的隻字片語,真的就是全部嗎?有很多看不到、沒有公布、不清楚的部份,在不為意的角落影響著居民將來的生活,他們失去的不單是家,還有很多肉眼不可見金錢不能衡量的東西。同樣的,我們還有我們的下一代的生活環境,都會被影響,又要如何界定損失呢?
這裡曾經是一個養豬場,因為政府的過份規管使其經營困難因而荒廢,居民無以維生。
城市發展令畜牧行業式微,香港現今剩餘的豬場已經不多,但它們依舊是香港活豬市場供應者的一部份。若然繼續發展下去,這裡同樣會被拆卸。失去了本地豬的供應,我們只能依靠外地輸入,供應量及價格只能受控於人。不要以為與我們無關,這是一個切身的問題。是否當有朝一日我們竟然連本地豬肉也沒有機會吃,才後悔當初輕易因為發展放棄了自給自足的權利?
附注:網路上找到的詳細
專題報導。
離開養豬場,我們稍事休息,再步行至下一個區域。
木業,也是其中一個逐漸消失的行業。上文已經提及它們的遷移,對於本地工業來說,這裡已經是最後一個落腳點。同樣的,每天你們經過五金店、家具店時看見的木材木料,大多都是由它們供應的。對於木業我的了解很少,就不在這裡詳述了,大家有興趣可自行查看。我只知道,它已經再無退路了。
這是其中一處我們參觀的民居,亦是位於規劃的發展區內。在這裡居住的通常是以家族為主,他們並非原居民,但同樣已經歷四、五代人,七、八十年的光景,他們深深紮根於此,是最受影響的一群。
曾經是英軍宿舍的這一片地,面積相當廣,現在被租用成為安老院,內裡住著過千老人。為配合新界東北規劃,政府已經通知最遲2016年便會收回宿舍,老人家的去留無從得知,政府亦沒有提及具體安排,令他們成了被遺棄的一群。
第三代愛華學校,經已在08年停辦。其實學校的佔地寬敞,空氣清新環境優雅,作為孩子們學習的場所是最好不過,可惜同樣受發展影響,荒廢之餘還要面臨清拆。
到達行程的最後一區,食品工業集中於此,同樣亦是居民的棲身之所。這裡陽光充足,很適合製作醬油,除此之外,工廠還會製造糖、醋等,另外還有豆腐廠,是香港其中一個獨特產業,很有保留的必要。(李錦記也在其中,可能有部份超市賣的醬油是這裡製造的呢。)
仁華廬,前身為大宅院,亦是古洞區第一代的私塾。後來人口增加學童數量上升,成立了第二代的愛華學校,因興建環迴公路而遭拆卸,搬遷至上文提及第三代那裡,始終難逃殺校的命運。
這裡曾經非常繁榮,是整個古洞的中心,有一個大型市集,村民每天早上會前來採購生活所需,亦會把所種植的作物運往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供給全港。
全盛時期的古洞有四所茶樓,如今唯一剩下的就是這所錦益茶樓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它提供一個地方讓村民聚集,閒話家常,有著濃濃的人情味。
濃縮版的導賞團就在這裡告一段落。
走了這麼多的地方,發現無論是農業、畜牧、木業、食品製造,甚至很多本篇沒有提及的項目,香港一樣有資源可以供應給在這裡生活的各位,為何要捨近求遠,寧願用金錢去換取也不爭取保留它們呢?發展是重要,但又能不能尋求一個適當的平衡,放緩步伐順其自然呢?
離開古洞,晚上在坪輋有元宵活動。坪輋是另一個被新界東北發展規劃影響的地區,下篇再談。
當天有猜燈謎、燒烤,甚至有tvb的記者採訪,人數眾多熱鬧非常,只是我還是不習慣太多人的地方,感覺有點不自在,所以並沒有多逗留抱歉了。
最後的總結,在發展新界東北一事上,政府與居民各執一詞,孰是孰非我相信大家心裡有數。然而,即使我們並不是當中受影響的一份子,我們仍可盡一分力,把資訊告訴身邊的人,把整件事宣揚出去,讓更多人了解事情的真相,亦可以參與其中盡其所能,保衛這片土地。
試想象,當身邊都是一幢又一幢的高樓大廈,走過的街全是制式化的水泥路柏油路,而甚至這些東西根本不是為我們本地的人建造的,我們失去了純樸的人情、喪失了自給自足的權利,這個還是我們的香港嗎?這些新界東北的小地方,沒有著名的風景名勝,但有見證歷史的文化古蹟;沒有漂亮得令人讚嘆的華麗美景,但這是我們的家園。有人正在為香港努力,你呢?
p.s.如果大家有興趣關注新界東北的後續發展、了解更多資訊或是想參觀古洞導賞團,可留意土地正義聯盟或古洞北發展關注組,又或是瀏覽新界東北區報,謝謝。
============================================
感謝 翎小昕 提供以上資料
翎小昕的網誌: http://littlesario.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