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日期:2014-04-26
攻略標題一開始不知道應該叫什麼才好呢?因為在河上鄉有古蹟建築看,還有其他風景、店鋪等,而且所有位置都是在河上鄉展開,所以只好當"河上鄉"做攻略標題。
這裡是居石侯公祠,也是香港一座傳統祠堂,為河上鄉的地標建築,建於清朝乾隆(1762年),於2003年12月19日起已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居石侯公祠的屋脊及山牆均有精緻的裝飾,祠堂內的橫樑及斗栱的吉祥圖案雕刻亦極為精緻。
這間祠堂屬於三進兩院式的設計,分為前進、中進、後進、前院及後院五部份。中進位置擺放了供奉歷代祖先的神龕,而前院的兩旁各有一個廂房,其中右廂房是一個廚房。後進位置是兩層樓房,於香港日治時期前曾作學校用途,上層用作課室,下層則是老師的寢室。
參觀居石侯公祠後,附近有一間美味棧,進入去看看,本來以為好像是一間餐廳,但一看之下才知道原來是一間類似超級市場式的雜貨店,全部都是賣食物,如果要把食物帶回去,有點麻煩,所以沒有買下來了。
之後直接走過去,見到有一塊"金鼎湖畔"的石,環境清幽,最喜歡和花花草草拍照,逛了一圈便覺得很舒服。
跟著在豆美味豆花園遇見一尊半身銅像,認識到「豆腐神」,究竟誰是「豆腐神」? 淮南王‧劉安 是也。
我對淮南王‧劉安的背景一無所知,所以上網查資料,原來淮南王‧劉安是豆腐以及很多養生之道發明者 (《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淮南王劉安。」; 朱熹曾作《豆腐詩》云:「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據傳劉安於母親患病期間,每日用泡好的黃豆磨成豆漿給母親飲用,劉母之病遂逐漸好轉,豆漿也隨之傳入民間。至於豆腐起源,古籍曾記載劉安在淮南八公山上煉丹時,曾不小心將石膏混入豆漿裡,經物理變化成為豆腐。至此豆漿與豆腐均源自中國,安徽淮南更有中國豆腐之鄉的美名。
先來一碗芝麻豆腐花,領取芝麻豆腐花後便可以到旁邊的添糖處加黃糖或者薑汁糖水,豆腐花依舊是柔軟細嫩,清爽滑囗,選用黑芝麻豆漿所做的黑芝麻豆腐花,芝麻味道濃郁,鮮香燙熱可口。
最後去參觀古廟兩大古建築,是甚富歷史價值的古蹟,分別是洪聖古廟和排峰古廟。
洪聖古廟,供奉的是洪聖大王,其旁有兩像是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兩位官員正是力催廢除清
初頒佈遷界法令,讓新界人重回故地的重要功臣,受人膜拜。廟前門聯:「洪恩廣大,聖德宏深。」廟內中
門懸有光緒(1897)之「藉賴神恩」木匾一幅,兩旁對聯:「洪恩此時,大顯神靈耀我鄉;聖德今日,無量
澤及光萬民」。廟內神龕上懸1925年所立之「山重海深」木匾一幅,龕聯:「洪恩扶上穀,聖德蔭河洲」。
神龕左墻邊上懸乾隆年間所鑄響板一幅及銅鐘一口,是廟內最古之物。
排峰古廟位於村口洪聖古廟左旁,原建於排峰嶺,後因香港政府徵收土地,興建兵營(現為羅湖女子監
獄),被迫遷往洪聖古廟左側,於1937年重建,同年開光。後於1964年重建,主要供奉觀音。觀音像的體積
不大,門額上有牌匾刻有「排峰古廟」四字,旁有門聯寫上「人間寶筏,普渡慈航」。廟內牆壁掛有十八羅
漢。
除了兩廟一祠外,村內還有不少歲月留痕的舊物,大家不妨多花點時間漫遊,細味古村的點滴。
河上鄉、馬草壟及大石磨
北潭涌郊遊徑
菠蘿園
菠蘿園
石澳郊野公園
鳳園蝴蝶保育區
水泉澳
鶴咀海岸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