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市場上,大家很容易找到 M42 螺絲(Screw mount)鏡頭。這種全手動式的老鏡,德、日、俄均有鏡頭廠大量生產。因為競爭激烈,加上鏡頭可以互通,使這個年代的鏡頭百花齊放。當中部分型號,無論鏡頭結構、色彩、銳度與層次感,都是鏡中經典。即使相機已發展到高度電子化時代,它們仍能成為少數「識貨之人 」的追求目標。
M42 接環誕生與崛起M42「螺絲頭」接環由德國 Kamera-Werkstatten 公司於二次世界大戰前開發。第一部採用 M42 螺絲接環的單鏡反光相機誕生於 1949 年的東德,生產商是 Zeiss Ikon Dresden,型號為 Contax S。同年,Kamera-Werkstatten 推出同樣採用 M42 接環的 Praktica 單鏡機。由於 Kamera-Werkstatten 才是 M42 的真正始創者,所以後來 M42 接環又稱 Praktica 接環。在這兩間公司的推波助瀾下,大大小小的鏡頭生產商,推出了不計其數的 M42 鏡頭,於是 M42 接環從德國盛行至全世界。現時在單鏡機領域稱王的日本,要到 1957 年才推出第一部採用 M42 接環的單鏡機。當時的旭光光學公司(Asahi Optical)有見 M42 鏡頭已經相當普及,於是推出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相機 Pentax。據官方解釋,型號名字由 Pentaprism(按:五稜鏡,用於觀景器內)與 Reflex(按:反射,意指機身內的反光鏡)兩字結合而成。旭光公司因着 Pentax 而踏入一個新紀元,Pentax 亦為後來的單鏡機發展奠下基礎,因此旭光公司遂正式改名為 Pentax。
機身不限 獨立運作 M42 鏡頭跟機身並無任何連繫,只須透過像「上螺絲」的方式,便能把鏡頭裝到不同牌子的機身上,沒有現在 C 牌機要用 C 牌鏡,N 牌機要用 N 牌鏡的局限。正因鏡頭之間能夠互通,所以當時的廠商需不斷改良和推出更高光學質素的鏡頭,否則便遭淘汰。在 M42 鏡頭近 30 年的歷史當中,當然不乏一些經典、高質素、富有特色的「超級靚鏡」,其拍攝效果跟現代鏡頭相比,可能毫不遜色。現代相機需加轉接環 現時並無採用 M42 接環的數碼相機;由福倫達推出的最近代 M42 菲林相機 Bessaflex TM,亦已於年前宣布停產。不過,大部分現代電子相機加裝轉接環之後,即可裝上 M42 鏡頭,並享用無限遠對焦功能。近年,供 Canon 相機使用的轉接環更加入合焦提示功能:當相機自動對焦點與影像清晰區域重疊,自動對焦點會閃亮及發出提示音,以示對焦成功。此功能為手動對焦鏡頭帶來極大的方便。自動功能全部欠奉 M42 鏡採用全機械式設計,相機的所有電子功能,自然一律欠奉,故使用這類鏡頭,用戶一般用 M Mode(全手動模式)拍攝。可是,少數中、高階相機仍能提供自動測光功能,甚至可採用 A Mode(光圈先決模式)拍攝─以人手調校鏡頭的光圈環,相機可自動計算出合適的快門速度。
鏡頭成像對決
M42 鏡頭再度崛起的原因,除了因為「價廉質優」,還因為它正代表着舊一代鏡頭的光學味道。究竟老鏡有甚麼樣的味道?e-zone 特別找來幾支具代表性的 M42 鏡頭,跟新一代鏡頭較量一下。
Test 01標準焦距鏡頭:50mm
Canon EF 24-105mm F4L,於 50mm 拍攝
Industar 61 L/Z MC 50mm F2.8
Helios-44-2 58mm F2
Pentax Super Takumar 50mm F1.4
Pentax SMC Takumar 50mm F1.4
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mm F1.8
e評語
若以 Canon EF 24-105mm F4L 為「最具現代風格」,緊接其後便是兩支俄製鏡頭,其中以 Helios-44-2 58mm F2 感覺較銳利一點。雖然兩支 Pentax 鏡頭拍出來的相片皆明顯偏黃(編按:因鏡片已經老化),但其解像度與層次感均比兩支俄鏡勝一籌。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50mm F1.8 雖然也有變黃,但細節和層次感是眾鏡之冠,細緻程度甚至比 Canon EF 24-105mm F4L 更好,相片層次感甚高。
Test 02中望遠焦距鏡頭:80-135mm
Sample 01
Canon EF 24-105mm F4L,於 105mm 拍攝
]Carl Zeiss Jena DDR MC 135mm F3.5
Pentax Super Takumar 135mm F3.5
Carl Zeiss Jena DDR MC Biometar 80mm F2.8
Sample 02
Canon EF 24-105mm F4L,於 105mm 拍攝
Carl Zeiss Jena DDR MC 135mm F3.5
Pentax Super Takumar 135mm F3.5
Carl Zeiss Jena DDR MC Biometar 80mm F2.8
e評語
除了解像度,本測試還着重鏡頭 對色彩和層次感的演繹。綜合兩組測試,Carl Zeiss Jena DDR MC
135mm F3.5 在色彩表現上超越了 Canon,花卉的層次則與 Canon 不相伯仲。原供 120 片幅相機使用的 Carl Zeiss
Jena DDR MC Biometar 80mm F2.8(可轉接至 M42 或 Canon EF 接環)顏色也勝過 Canon,但層次感略比 Canon 遜色。
知身世 找名鏡
玩老鏡,一定要知歷史;知道各種鏡頭 的來龍去脈,才能夠找到「正貨」,特別是「坎坷」的
Carl Zeiss。二戰結束後,隨着德國被瓜分為東、西德,Carl Zeiss
也被迫拆散為「西德蔡司」與「東德蔡司」。兩間公司其後為「Carl
Zeiss」商標的使用權多番對簿公堂。最後法庭判決兩間「蔡司」,需要就產品的銷售地區而使用不同的商標。「東德蔡司」的「Carl Zeiss
Jena」、「aus Jena」商標,「西德蔡司」的「Carl
Zeiss」、「Opton」等商標,便是判決的結果。(有關判決的詳細結果,讀者可參閱網
頁:www.pentaconsix.com/jena.html)自 20 世紀初,Carl Zeiss
便透過多項合作、併購、代工等商業手段,維持企業發展。當中便有不少掛着 Carl Zeiss 品牌,卻由其他廠生產的產品;或掛着別的品牌,郤由
Carl Zeiss 製造的產品。它們的質素有高有低,拍友若不清楚產品的身世,便很難買到「上等」貨。另外,M42 鏡頭橫跨幾十年,產品大約可分為前、中、後期,主要以無鍍膜、單層鍍膜、多層鍍膜作區分。建議大家選購後期、配備多層鍍膜的鏡頭,因成像質素最佳。分辨鏡頭的生產時期,可從鏡頭的外觀、生產編號、及鏡片顏色入手;相關資料網上可輕易找到。
Test 02
廣角焦距鏡頭:24-35mm
Canon EF 24-105mm F4L,於 24mm 拍攝
Pentacon 29mm F2.8
Pentax Super Takumar 28mm F3.5
Pentax SMC Takumar 35mm F3.5
Sample 02
Canon EF 24-105mm F4L,於 24mm 拍攝
Pentacon 29mm F2.8
e評語
在廣角端測試上,Canon EF 24-105mm F4L 似乎是表現最差的一支,相信這與鏡頭的變焦設計有關;同樣的鏡頭在 28mm 下,拍攝效果會有明顯改善。Pentax 兩支鏡頭同樣因鏡片老化,致令相片偏黃,但整體表現跟 Canon 接近。Pentacon 29mm F2.8 的表現在兩支 Pentax 鏡頭之上。以 Sample 01 的葉片細緻程度,與 Sample 02 的紅花綠葉距離感而論,Carl Zeiss Jena DDR Flektogon 35mm F2.4 均大勝;在 F5.6 光圈下,此鏡頭不單止提供銳利的影像,色彩也相當自然。
專屬接環帶來危機1959 年,是日本相機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Nikon、Canon 與 Minolta 同在這一年推出旗下第一部 35mm 單鏡相機。值得留意的是,這 3 部相機均採用首次引入、專屬的接環,而不是流通性更高的 M42 接環,為 M42 的沒落埋下伏綫。事實上,連同早已登場的 Pentax,日本近代相機史的「四大天王」全部就位,20 世紀末歷時近 40 年的單鏡機大戰,一觸即發。1964 年,全球第一台配備 TTL(Through The Len)測光功能的 Asahi Pentax Spotmatic 推出。此相機非常受歡迎,亦令 Pentax 的單鏡機累積銷售量超越 100 萬台,時為 1966 年;其他相機廠的累積銷售量,大約只得 30 萬台。覆亡於自動化狂潮 M42 接環的發展在 60 年代中期可謂到達巔峰。及後,面對單鏡機自動化、電子化、功能多樣化的急速發展,M42 接環簡單的結構,令它完全無法招架。盡管 Pentax 在 1971 年推出全球第一部全開光圈測光、光圈先決自動曝光相機 Pentax Electrical Spotmatic,但 M42 接環難以實現全自動拍攝、更換鏡頭不方便等致命缺點,已經全部展露出來。1974 年,Pentax 推出最後一部 M42 相機 Spotmatic SPF。翌年,Pentax 宣布放棄 M42 接環,全面轉用 K 插刀式接環。M42 接環 30 年的輝煌歷史正式落幕。
選購 M42 鏡頭須知
現時,Carl Zeiss 與福倫達仍有推出少數幾款 M42 鏡頭。前蘇聯好幾款特別焦距的 M42 鏡頭(如:500mm 及 1000mm 反射鏡,16mm 及 8mm 魚眼鏡),目前仍有限度生產。至於 Carl Zeiss 老鏡、Pentax、Pentacon 等 M42 鏡頭,現在只能從 eBay 或二手市場上找尋。購買這些老鏡,要留意鏡頭的保養狀況。經過數十年的時間,鏡頭內的潤滑油很容易變得黏稠,令滑動組件不暢順,有時甚至黏住光圈葉,需要把鏡頭完全拆散及重新抹上潤滑油。另外,鏡片變質(如測試的幾支 Pentax 鏡)、發霉、鍍膜受損或脫落等問題亦不罕見。拍友如遇到這類鏡頭,建議不要貪便宜購買,因為保養較好的鏡頭其實不難找得到。值得一提的是,M42 鏡頭
近年備受追捧,少數具特色、受歡迎的型號,市價已比多年前上升不少。例如 Carl Zeiss Jena MC Flektogon 20mm
F2.8 與 Flektogon 35mm F2.4,前者動輒叫價 $2,000,後者也需
$1,200。一些產量少、佳品難求的型號,例如:Carl Zeiss Jena Pancolar 80mm F1.8,月前在 eBay 更以
US$510(約 HK$4,000,未計運費)創新高價成交!
總結:體驗歷史現時大部分 50mm F1.4 鏡頭(如:M42 接環的 Carl Zeiss Jena 50mm F1.8,及 Nikon F 接環的 Carl Zeiss Planar 50mm F1.8 )仍廣泛採用高斯結構。這種結構由 M42 至今並無太大轉變,可見 M42 鏡頭的演進,正反映了現代鏡頭的發展。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支數百元的 M42 鏡頭,在解像度與色彩效果上,輕易勝過了使用新技術製作的 Canon L 鏡。因此,這樣才合理地解釋了為何 M42 鏡頭深受拍友愛戴。當然要找 M42 鏡頭的缺點還是有很多,例如:鏡片變黃、多鬼影、色散嚴重,以及缺少自動化功能等。但平易近人的售價,加上良好的成像風格,反而使 M42 鏡頭在現代化鏡頭林立的今日變得可貴,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親自試試。
感謝 容老師 提供以上資料
容老師 的網誌: http://yungyungsir.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