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憤世與理想

魚之樂 於 2014-06-01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285

分類:

美國諧星George Carlin曾經這樣形容憤世嫉俗的人(cynic,以下簡稱「憤世者」):「在每一個憤世者的表面之下,都可以找到一個失望的理想主義者。」這個說法,對中年或以上的憤世者而言,大抵不錯。這些人年青時追求理想,卻失敗了,或是對這個世界有一些理想的看法,後來發覺與現實不符,甚至因此而得到慘痛的教訓;到中年時覺得已無力挽救和沒有時間去改變甚麼,結果人生態度大變,對人和對這個世界都失去信心,凡事往壞處想,不會積極參與改善社會,是為憤世嫉俗。

然而,有些人年紀輕輕便已憤世嫉俗,應該不是失望的理想主義者。他們為何會變得憤世俗呢?這有兩個可能:一、他們所處的環境令他們認為自己連追求理想的機會也沒有;二、他們受一些憤世俗的人影響,誤以為那是看透世情和人生百態,是一種智慧,因而樂於模仿。

如果是第二個情況,也許一下當頭棒喝,便足以令年青憤世者態度改變;例如另一位美國諧星Stephen Cobert以下的一番話,可能會有此效果(那是Cobert在一間大學的畢業禮致辭,說話的對象正是一群年青的大學畢業生):

「憤世俗的態度會被裝扮成智慧,但其實距離智慧遠之又遠矣!這是因為憤世者不會從經驗借鑒,憤世俗的態度只是一種自我蒙蔽;他們拒絕接受這個世界,因為害怕這個世界會傷害他們或令他們失望。憤世者只會說不,但說好或說是,才有機會成就大事。」

可是,如果是第一個情況,憤世嫉俗的根便深得多,年青憤世者的態度很難會給改變過來。香港的一些年青人似乎正是這樣 --- 這個城市在九七後政治、經濟、民生都每況愈下,年青人在各方面都感到壓抑,覺得沒有發展機會,甚至覺得前途黯淡;由此而變得憤世嫉俗,這是不難理解的。

問題是,假如越來越多香港的年青人變得憤世俗,香港便更難有翻身的機會,因為改變要靠年青人的理想、信心、熱誠、和衝勁,而這些都是憤世者缺乏的。這會成為惡性循環 --- 惡化的社會環境令年青人憤世俗,而這些憤世者的存在又令社會環境進一步惡化... 寫到這裏,不禁黯然。



============================================

感謝 魚之樂 提供以上資料

魚之樂的網誌: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見習探險員

累積瀏覽 401509

全部攻略 1454

全部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