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知行的距離

魚之樂 於 2014-11-01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267

分類:

不少道理都是知易行難的,即使不是完全做不到,也往往不是完全做到,知與行之間總有點距離。當然,這知與行之間的距離沒有一定,要看是甚麼道理,還要看試著實行的是甚麼人。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和「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都是胡適的名言,表達的道理基本上不難理解(註一);也許有些人會認為這「凡事講求證據」的道理很容易實行,但事實不然,因為人有太多心理機制和偏見會阻礙我們實踐這道理,就算是多麼嚴格遵守「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這個原則的人,也有輕信或沒做到小心求證的時候。

胡適自己就是一個好例子。胡頌平在《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裏記錄了這件事(下文假定這記錄屬實):胡適談起蘇東坡的詞,胡頌平於是背了著名的《臨江仙雪堂夜飲,醉歸臨皋作》,上闕是: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依杖聽江聲。

胡適說「這是一首好詞,只是一句不好」,他指的是「家童鼻息已雷鳴」這句,接著解釋說:「你也曾聽到過兒童熟睡的鼻息如雷鳴嗎?兒童是沒有鼻息的,就是有鼻息,也決不可用雷鳴二字來形容。這就是說得太過分了。這是東坡的貪懶,不肯造句。這首詞就是這一句不好。」

胡適將「家童」的「童」解作「兒童」,可堪斟酌,因為古「童」通「僮」,而「僮」指未成年,不一定是兒童;《說文解字》對「僮」字的解釋是「未冠也」,而根據《禮記•曲禮》,男子二十歲才舉行冠禮(註二),那麼,蘇東坡詞中所說的「家童(僮)」,是十八九歲亦未可知。不過,即使蘇東坡的家童真的只是兒童,胡適的說話仍然有問題 --- 這裏「鼻息」應該是指鼻鼾,而兒童是會打鼻鼾的,有些鼻鼾聲還會很大,可用「雷鳴」二字來形容。

也許胡適從未見過、也未聽聞過打鼻鼾的兒童,純粹憑自己的經驗而相信「兒童是沒有鼻息的」;如果他要查證,是十分容易的事,但他沒有這樣做,表達自己的看法時還相當肯定,那就不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了。

連胡適也會在這個他大力主張的道理上有知行的距離,我能不多加警惕嗎?


(註一)我說「基本上」,是因為從這個道理可以講到複雜的知識論問題,例如證據和真相的關係。

(註二)《荀子•大略》和《儀禮•士冠禮》則說十九歲而冠。


============================================

感謝 魚之樂 提供以上資料

魚之樂的網誌: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見習探險員

累積瀏覽 422517

全部攻略 1454

全部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