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畢影片,反而對原著小說更有興趣!原因不在影片十分好看,相反,雖然未看過小說,感覺影片未能拍出原著中男女主角的情感。故事是講述女主角自六歲起便認識男主角,她的男主角早已情根深種,甘願為男主角一生苦等、守候,她對男主角的情,必定源於兩人每次的相聚,可惜影片卻因為時限,只能以一、兩個場景,甚至男、女主角活於相同時空的對白交待,大大削減他們感情之堅定的說服力。影片的賣點是愛情,可短短百多分鐘的影片裡,我卻感受不到其情至真,他們的愛情欠缺那一幕幕的回憶場景作鞏固。
親情本也可以是影片的一大亮點,男主角對母親的感情,其母死後,他與父親的關係變化,女主角與家人(尤其其父)的關係等等。只是影片卻選擇以愛情為主,對電影的親情描寫只以一、兩個場景交待過去。最喜歡影片其一幕是男主角回到母親還未去世之時,他與母親坐於同一車廂的對話,男主角含著淚向母親道出的一句「I love you」,當中的複雜情感,實在讓人想跟著哭。簡單一幕,交待他於母親去世多年,仍未能忘懷彼此間的母子情,叫人感動。
聞說電影的結尾有別於原著小說,前者以男主角死後,女主角仍可遇見不同時空的他,讓人感覺淒美。女主角雖然仍要為男主角的不定期到來而苦候,但人生總算充滿希望。只是,男主角並沒有向女主角事前作出通知,目的是不想女主角再為自己苦等。原著小說則以女主角等待至82歲,才可再與男主角見上一面。女主角於男主角死後,才於信中得知日期,跟電影一樣,男主角提出不希望女主角再等待他的出現。這個結局可避免女主角每早充滿希望的醒來,卻只有失望的睡去。只是……女主角當時只有35歲,苦等47年才能與男主角見上一面,著實可悲。
============================================
感謝 honeyhinbaby 提供以上資料
honeyhinbaby的網誌: http://honeyhinbaby.wordpres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