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
福臨門這個食肆名號,相信大部份香港人也殊不陌生,卻多流於報章內的
名人版,始終非一般百姓能夠負擔得起之地方。能夠成為富豪們的御用飯堂,還是因為創辦人
徐福全先生及其
團隊,本身以到會筵席起家,既有深厚功底之餘,多年跑慣江湖之下,已熟悉大戶人家的口味要求,最後當時機成熟之下,選擇覓店開舖,成就本地飲食界的一個傳奇。
借助食友的引線下,本人有幸搭上這個
「尾班車」飯局之中,依時到達灣仔莊士敦道的分店,當進入內堂之後,沒有想像中金碧輝煌,相對上是較為舒適的環境,卻不乏應有的典雅氣派。菜單例牌上亦已經擬定好,基於開銷的緣故,那些
鮑蔘翅肚、
山珍百味還是緣慳一面,本著一點好奇或虛榮的心態,還是希望嚐出一些傳統而上乘的廚藝出品。
當一位好奇心重的凡夫食客,落在這個富豪飯堂之後,究竟會產生甚麼樣的故事 ?!首先上場的竟然是
........簡單不過的
叉燒?! 在坊間十元廿塊出品,落到這裡竟然要廿百元一碟,當知悉用上本地新鮮豬肉之後,還是不禁拭目以待。屬最傳統的做法,將
梅頭醃好後用上明火吊燒,熟成後則塗上
麥芽糖,
半肥瘦的出品呈現出玫瑰色澤,旁邊不少部位亦都
「帶焦」;肉質雖不算十分軟熟,大體於鬆化之餘,帶點嚼頭反為更加對題,於豐盈的肉味之中,亦不乏恰當的香料及蜜味,事後還是要說一句
「物有所值」。
另外於進食期間,待者們亦不閒著,不停地預備著
各式醬料及
蔥段,因為第二道主打菜亦已將近完成,直至那碟叉燒將近完成之時,才接續呈送於桌前
:平生不知吃過多少遍
烤乳豬,即烤的出品亦不乏相關體驗,這隻貴逾坊間近倍的出品,其中最大賣點,除了計算好出爐時間上桌之外,還要選用了新鮮的豬種作烤製,絕非源自東南亞的
「豬殼」所能比擬。體積比平常吃到的稍為大件頭,當中仍感受到餘溫仍存,亦隱約散出若干肉香,經過拍照一番之後,最後才拿回廚房片皮呈客。
屬於
麻皮的烤製方式,這外皮就弄得有如薄紙,用上
薄饅墊底之後,再配上
甜麵醬及
蔥段放入口中,立時發出
「啪」一聲的清音出來,其質感果真有如薯片一般,但其呈現油香食味,就絕非同日之語矣。若論乳豬皮來說,這已達到一線水準;但和坊間所不同的,還是少有接觸的
「全體」吃法,打後送上其餘的豬隻部位,除了「
物盡其吃」之外,所帶出的食味及質感,亦是各有不同
:先有
豬腳及
關節等
「轉彎位」,外皮仍然脆身之餘,因為附於骨鈣部位,這連筋帶肉的味道,雖然吃起上來不算方便,可適合作配酒之用
(按:當晚因為若干原因,最後捨酒相伴,將會容後再談)。跟著送來的是
拆肉肋骨,質感於軟熟之餘,帶出的肉香亦重。尤其當拿起經醬汁醃過的
肋骨時,可與西式餐廳的
Rib Roast有點相似。
最後還將
豬頭及
下欄部位斬件,主要是呈現厚身之膏肉,有幸吃了一小件之下,除了油潤感甚重之外,其實也是僱向於嫩身,只因好戲尚在後頭之下,還是選擇入盒給食友取走。這個
乳豬全體數吃,除呈現出精彩的功架之外,也真是各式其式,總有不同的愛好者加以擁戴。
從沒想過普通一盅
老火例湯,竟會索價逾千餘元那麼高昂,只不過是平常的
眉豆、
赤小豆、
鯪魚及
豬腩肉而已,但熬出來的湯水竟是深褐之色,至於箇中味道,當知悉用比坊間花上多倍的火侯作煲製時,怎會不呈現鮮甜之道理
?!結果鸁得一眾的添加
........或讚好。
這是端上於桌前的湯料,看賣相已是堆積如山,據知真正用來熬湯的份數,更是以倍數作為計算,難怪湯水也略帶濃身,再夾上碟上的
粉葛,單是剩吃已是清甜,而其餘的
豬腩肉及
鯪魚等,稍沾醬油伴吃亦見鮮味。
跟著呈來兩道
「小菜」,有色澤金黃的
椒鹽田雞腿,標榜使用本地生拆的鮮貨,入口下的
粉漿甚為薄身,不失為熱騰香口的炸物,可惜這
田雞腿的食味及肉質,就是欠了一點應有的鮮甜以及彈身。另外的
碧玉珊瑚,只選用了
芥蘭度(即菜莖中間之處)部份,單是截葉去皮等功序,已花上不少功夫,炒後再淋上
蟹黃芡汁,於清甜爽口之中,理應襯托出若干鮮味,可能是時令緣故等關係,其配搭出來的食後感,還是差了些許。
這部份可說是
「重口味系列」,先來的是
紅炆牛筋腩煲,從沒嚐過那麼軟熟及腍化的
牛腩肉,至於膠質極重的
牛筋部位,更呈現半溶狀態,因選用新鮮來貨關係
(按:此乃這餐最大的賣點之一),鮮味固然來得極重,而當中特別之處,亦使用了
「蟬退」這種藥材來代替
冰糖,既可加速分解肉質之餘,亦不會令味道
「失真」。水準來說不容置疑,如果醬汁能夠清淡一點,例如配上
蘿蔔等加以相輔,相信效果可來得更佳。
八寶鴨也來得不俗,炆得極為腍身,連骨頭也酥軟起來,內裡釀入的餡料,記得的有
蓮子或
蛋黃等,期間亦聽及攪手的談及,原來此菜起源於
蜑家,而
上海菜亦有異曲同工的款式,會改為酥炸上場, 對於飲食文化之事,作為末學的筆者來說,還是要多抱求知發問的心態。所謂
「佛爭一炷香」,因吃個同屬濃味的牛筋腩,即使知道水準不差,這
八寶鴨的印象,仍不免較為遜色。
還要來個
花雕煀雞,本以為會有點吃不消,事後不致於來得抗拒,事緣當晚本身無酒,加上所用的
花雕酒亦是上等級數,當奉上原個砂窩時,冚開蓋後確是酒香樸鼻,醬汁還起出若干氣泡,論
雞肉亦是呈現鮮味及嫩滑,弄得入味的緣故,還是情不自禁吃了數件;只是三道齊來之下,還是有點
「過猶不及」,惟有不斷灌上清茶,個人意見來說,三道菜中若只出兩道,反添完滿之感。
終於來到
單尾時間,是酒家馳名的
荷葉飯。記得上次在別處吃過相同的飯款,只得其形而欠其實,半點荷香也嚐不出來,這裡用上
鮮荷葉之下,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上桌時散出陣陣飄香,內裡的飯身則炒得乾身爽口,配料分別有
鮮蝦、
瑤柱及
肉末等,配合入味而不過搶的醬汁,雖每人只分得一小碗,仍不愧為店內的招牌之作。
到了甜品時間,先上的是
豆沙蘋葉角,說穿了其實是不難嚐到的
茶果,用上鮮葉作包製之後,除色澤呈現碧綠之外,亦滲出淡淡的香氣。內裡的
糯米糰於軟糯之中,也帶點粘口感覺,加上所用的
豆沙清香軟滑,甜度來得適中,難怪成為攪手口中的推介。
還有古法的
蛋黃麻蓉包,吃到此刻,對酒家的手藝已是不容置疑,蒸出來的
包身固然軟熟,內裡的
麻蓉內餡,混上了
蛋黃之後,亦呈現出濃烈的香氣,雖不算十分軟滑,些許
「起沙」之感反而更添風味,與當年在
蓮香樓嚐到的出品比較,可謂不相伯仲,亦因為這兩道甜品,令到這餐來得完滿。
後話:超過六百元的一餐,可算是個人以來最貴的一頓飯,當晚所嚐的菜式,多數也是水準之作,雖有些許未能盡善,亦不過是食材上未能配合而已。值得一提是侍者的有禮態度,於嚴謹之中亦不失從容,有幸和他們寒喧數句,總算來得友善。稍為垢病的層面,個人認為菜單偏向於濃味重身,如多點清淡菜式,可令整體來得更佳。當晚亦沒有携酒前來,始終百二元一枝的開瓶費,可不是容易的開銷。但綜觀之下,仍然是一個少有而有趣的體驗,起碼對這間名店的印象,亦是有所改觀,最後就借此地盤,謝過攪手們的安排。
陵之微調:
A-用餐於二零一二年六月六日晚上
============================================
感謝 子陵仔 提供以上資料
子陵仔 的網誌: http://www.openrice.com/zh/gourmet/reviews.htm?userid=77414&city=hongk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