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日式拉麵熱潮,正值方興未艾,港九兩區相繼也有新店出現,標謗的重點,不是向日本當地取經,就是請來日藉的師傅來港作主理,好令貼近在當地所嚐到的味道。從數位優秀的食友的撰文當中,知道尖沙咀區開了兩間新店,意味著這戰場已由港島區伸延至九龍處,原本答應一試食友奔天人提及過的
「魔麵」,最後卻先選了位於河內道的
「鳥華」,除了用上全雞肉熬製的湯底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有飯品供應,只有這樣,才能邀得家母和舍妹一同品嚐。
其實此店十二時才正式開門,遇上週日那天,我們三人等不及那十餘分鐘,就已經入內坐下,難得侍應態度友善殷勤,單憑這點已值得嘉許。放眼四週的環境,地方廣闊之餘也不失雅緻,仿柚本的桌椅,加上近廚房處置有一條傳統拉麵店的長吧檯,一切的陳設,確令食客生起好感。當侍應放上餐牌和奉上烏龍凍茶後,也是時候點菜了。
基於湯底的選擇不多,不計冷麵的話只有三款,最後我們決定來一個
「兩麵一飯」的配搭,好盡量試多一點東西。自家點的是
味噌雞湯風味,和
原味相比可貴上十塊錢。除了基本的配料之外,也花多三十五元點了一個
「全餐」配料。上桌時最先的印象,是那別緻的湯碗造型,其碗口不是呈水平狀的,反而其中一邊較為偏高,想是方便侍應拿上手時不會跣手或燙傷吧!
除了鋪有
豚肉叉燒或爽身的
青貢菜外,最佔面積的應是上面的辣蔥絲,也不知是當地還是本土的來貨,看賣相切得甚為細緻及美觀,這辛辣之感,也對湯頭的味香起了
「催化」的作用。
再看其湯身,不覺甚為稠厚,面層略有些許油份,急不及待地試了一口,味道倒是十分香濃,略為分辨成份,固然以味噌為主體,卻掩蓋不了來自雞項的鮮味,雖然略為鹹了一點,嚐得出是經長時間熬製的老火味道,絕不是下了味精的三流功夫所比擬,想食友們的所言也是非虛,這湯頭果真見其水準功夫。
與這精彩的湯頭相比之下,其鬈身的麵條就來得失色了。粗幼來說總算均衡,可惜麵香欠奉,嚼感來說不過不失,重要的還是爽口滑度甚為不足,和在日式超市所購到的出品相若,想不少拉麵店,也會找專門的麵廠來配製自家的心水麵條,個人建議不妨參考同行的做法。
肉類方面有基本的
雞肉叉燒,即是切成薄片的雞肉,說真的浸了湯之後,其味道只屬普通,質感來說尚算腍滑,但細想一下,其實和茶餐廳嚐到的雞肉麵,相差也是不遠.......反而基本的
豚肉叉燒就甚為不錯,雖然不算甚肥,但中間處猶如肉眼一般,質感甚為軟熟嫩身,亦嚐出不輕的豚香肉味,看來這裡的叉燒,還是以傳統的較為取勝。
樓下
Kent兄提及過這裡的
溏心蛋甚為不俗,可惜當天來說,我就沒有那麼好運了。蛋白部份還算嫩滑,但吃著的蛋黃卻是
「實心」,遑論半固體的
「溏心」質感。事後也和妹子辯論了一場,她說餐牌寫著的是熟蛋,話雖沒錯,可惜如果行家們能弄出合乎期望的溏心蛋時,這出品實在也比了下去。
自己的麵豉湯麵也就到此為止,家母和舍妹則點了一份加碼的
原味雞湯麵,大部份配料也是相若,所以不贅。自己總算試了一小口湯底,這原味雞湯的味道可來得更加鮮甜及厚濃,只是調味上也真略為鹹了一點,以有限所知,日本拉麵的味道也是稍為偏重,因應天氣或工作壓力關係,當地市民一般較易流失汗水,需要多點鹽份來補充礦物質,亦屬理所當然,
「傳統」的口味,確未必適合每一個人。
家母點了
一客迷你叉燒飯,只屬廿五元的價錢,因為已見飽意,最後沒有品嚐到飯身,只吃了少許豚角煮,連肥帶肉的半肥瘦質感,經醬油薰塗之下,與蔥絲伴食,整體甚為不錯。
最後來一份作小吃的
煎餃子,看賣相就真的不敢恭維,煎得一面
「鑊撈」,不過勝在外皮薄身,既有香脆的口感之餘,亦嚐出蔥肉混和之味道,始終日本和食也要兼顧色香味,弄好一些賣相,對其印象自會相應提高。
最後不收加一之下,全餐約共廿百五十餘元的價錢,每人約八十五元,總算吃得甚為飽足。只是以整體味道來說,這裡除了以湯底較為取勝之外,其餘配套亦是有所不足,相比起以往試過的拉麵店,這裡就是欠上一點
「精益求精」的地方,不乏改善的空間。雖然我們三人對這麵店的印象尚佳,如今來說,也只屬
「二線頭」的水準,所以最後決定留了一手,希望店方能夠多聽一下各界的意見,好等我們再來之時,有一個更為可觀的評價。
============================================
感謝 子陵仔 提供以上資料
子陵仔 的網誌: http://www.openrice.com/zh/gourmet/reviews.htm?userid=77414&city=hongk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