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哲學教授
Michael Sandel 的暢銷書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有兩個中譯本,一是樂為良譯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雅言文化
),另一是朱慧玲譯的《公正:該如何做是好?》(中信出版社);樂譯的副題完全不符合原著的意思,朱譯雖然不是另作副題,但也不十分準確,如果譯為「甚麼是正當的行為?」或「怎樣做才合乎道德?」,便更能點出那個
'right' 字的道德含義。不過,我想談的不是翻譯問題,而是樂譯副題裏的「思辨」二字。
樂譯用了「思辨」這個詞語,也許是為了點明這是一本討論哲學問題的書
--- 思辨是哲學的精神所在,或至少是哲學重要的一面。「思辨」究竟是甚麼意思呢?是「慎思明辨」的簡寫嗎?《中庸》有這幾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裏「慎思」和「明辨」只是並列,沒有說明兩者的關係。我認為哲學的思辨,是以「慎思」為方法,「明辨」為目的
--- 沒有「明辨」作為目的的「慎思」是空泛的,沒有「慎思」作為方法的「明辨」是徒勞的。
「慎思」就是小心運用邏輯和批判思考的方法,盡量理性和客觀地思考及推論,盡量不受偏見和情感的影響;「明辨」就是能夠辨別概念和經驗資料的細微之處,應分則分,該合則合,沒有混淆,進而能夠分辨是非對錯。當然,哲學問題都十分複雜,不容易做到「明辨」,但只要堅持「慎思」,即使未能解決任何哲學問題或沒有甚麼創見,至少也不會胡說八道,將妄語推銷為灼見。
曾經見過有人將「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誤寫為「正義:一場思辯之旅」,「思辨」和「思辯」,有重要的分別嗎?我認為有的。哲學裏辯論是重要的,但辯論只是方法,不是目的,而辯論的勝敗更不是研究哲學的人應該關心的。如果你只是關心辯論的勝敗,在哲學辯論時力求只勝不敗,還力求盡速取勝(所謂「秒殺」是也),那麼,你有的也許只是「思」和「辯」,而沒有「辨」---
就算你勝了,就算你從沒有敗過,你也不過是一個思辯的匠人,而不是一位思辨的智者。
============================================
感謝 魚之樂 提供以上資料
魚之樂的網誌: http://fishandhappiness.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