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書通常是不預備講義的,就算是最初幾年經驗不足時,也只是簡略寫下要教的重點,以免忘記或搞亂次序,半頁紙不到便寫完,帶著上堂去,但求放心,其實很少真的用得上。後來充分掌握了自己的教學方法,便連這半頁紙也省了,一切都在心中
--- 只須上課前將教學重點在腦裏運轉一遍,已是充足的預備。
我不喜歡單向講授、依書直說,我的教學方法特別注重與學生的互動,會因應學生的反應而變化,同樣的教學重點,遇上不同的學生,便會有大異其趣的具體內容,可以說有幾分是即興表演。這互動和即興的成份才是教學最有趣、最刺激、最有人情味之處,也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雖然間中會有不同程度的「失控」,但「即興表演」成功時,效果往往會令人驚喜。
例如昨天在「人生意義」一科講到虛無主義
(nihilism) ,我本來沒打算講尼采,但記起我用作教材的 On the Internet 有提過尼采,於是便問學生對這位哲學家認識多少;沒有學生舉手回答,我追問下去,才發覺全班二十多人只有兩個學生聽過尼采的大名!這不只是因為他們大多沒有閱讀這星期的指定讀物
(對此我不感意外),還因為他們本來就不知道有這位哲學家 (這倒令我有點意外)。我立刻動念想講一點尼采的哲學,卻一時之間難以決定由哪裏開始講才好;這時,我忽然想起不久前看過
The School of Life 在 YouTube 一條簡介尼采的短片,只幾分鐘長,當然不深入,但相當有趣,於是我便決定播這短片給學生看,然後隨著他們的反應才即興發揮:
學生看這短片時,我特別留意他們的表情,只見不少學生都有反應:看到某幾處時,有些學生在搖頭,有些在瞪眼,有些在皺眉,有些在微笑,有一兩個學生的口形像在輕聲說出
"Wow"。
接著我跟學生討論了一會短片的內容,知道他們大多覺得尼采的看法很新鮮,但不接受,尤其是不接受尼采對基督教道德觀的批評。我對他們說:「我播這短片的目的,不是宣傳尼采的哲學,不是要改變你們的看法,而是要刺激你們思考自己接受的價值,希望你們能像尼采那樣,重估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在這一堂餘下的時間,我集中講解尼采所說的「對一切價值的重估」(revaluation
of all values) ,本來預備講的都沒時間講了。這不要緊,因為沒講的可以下一堂才講,但像這一堂那麼成功的即興發揮卻不易得,令我和學生都很盡興
--- 我盡教書之興,他們盡學習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