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死在香港:見棺材》

Holing 於 2016-08-10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319

分類:

書名:《死在香港:見棺材》
作者:陳曉蕾、周榕榕
出版社:三聯書店

Picture


      死亡,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死亡是人生的一個階段,和結婚、生子一樣,可是我們從不為這個必經的階段作「計劃」。我們要計劃的不是何時死亡又或是如何死亡,而是要計劃自己的身後事。

       人死後,家人要為死者安排的事多且繁雜:何處出殯、如何處理遺體、骨灰安置……既要符合禮節,又要兼顧自己的經濟能力,加上失去親人的傷痛,要處理這些繁文縟節就顯得更吃力。如果我們生前都計劃好,家人便可依照先人意願,完成喪禮的安排。

      可惜,華人社會裏,人們都不喜歡談死亡,所以我們不但不知道親人對喪禮的意願,而且對於處理白事也是一無所知,市民也很少機會從主流媒體上認識處理喪事的細節。

     《死在香港》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見棺材》分上下兩大部分,上半部份報導現時全球殯儀業的發展趨勢,並指出現時香港業界出現的問題。當中訪問了幾位熱心於改革本地殯儀業的業界人士:莫羽彤及吳耀棠,他們致力將業界透明化,並且打破傳統的習俗,希望做到以先人意願為本。

      下半部分則著重於介紹本地支援機構,如榕光社及聖雅各福群會,講述他們如何協助長者處理身後事。另外亦訪問佛教、道教及基督教對死亡的看法。書末附有九份附錄,詳細講述殯葬流程,如死亡證申請程序、喪禮安排、火葬或土葬的申請等,是全面並實用的資訊。

      希望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死在香港》系列,對死亡及殯葬認識多一點,將來就不至於徬徨無助。

後記:
我是從閱讀期刊認識這本書的。我對死亡從不忌諱,也希望多了解父母對身後事的看法,畢竟先人才是最終的用家。無論他們是否能感受到,這也是他們的遺願,按他們所需安排,比我們自以為是地安排得冠冕堂皇要來得實際。

佳句摘錄:

  1. 爸爸常說,人活著就是阿拉伯數字的「1」,死了就是國字的「一」。(P.116)
  2. 人死了,音容體溫氣息統統消失,最後留下的是一串別人加上去的符號。(P.119)
  3. 失去親人,就有點像搬屋:所有東西都被翻箱倒櫃的跌出來,全屋亂成一團,連整理的頭緒也沒有,自己走不動,別人亦很難進來。唯有用時間,慢慢把所有物件重新擺放,親人去了,不需要把所有回憶都丟掉,只要好好放在適當的位置,騰出通道讓自己可以走出去,走回來,生活可以繼續。(P.198)


====================================

感謝 Holing 提供以上資料

Holing的網誌: http://linglingholing.mysinablog.com/index.php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見習探險員

累積瀏覽 283517

全部攻略 673

全部回應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