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氣非常好,好到「不似預期」。ΦωΦ
走到中環農墟,皮膚已被汗水佔據。
雖然不是大汗淋漓,卻已混身不自在,恐防汗味影響旁邊的朋友Ping和同學。
而臉上也被熱氣包裹,令眼鏡片上蓋上霧氣,與別人對話時讓對方看到甚是尷尬。
這是我最仇視眼鏡的時刻!
其實我不是討厭夏天,我甚至喜歡陽光熱刺刺地打在我的皮膚上,這可感受到夏天的活力和生機。
只是太多的汗水和眼鏡也同時迫我進入窘境……
開場白太多了。
今天在炎熱的天氣下外出,是為了參加「在地農學堂」的工作坊。
這次主題是「茶多FUN – 養生客家擂茶 + 茶小吃」。
一直對擂茶有興趣。
每次到台灣也想試試口味,卻沒有一次成事。
最後竟然在香港認識擂茶。
擂茶是從前客家農夫辛勞工作後回家喝的飲料(或是下午茶)。
有生津、解渴的功效,也有飽足感。
製作擂茶也有另一個原因。
便是保存餘飯的方法。
因古時沒有冰箱,又不想浪費食物,於是便想到將餘飯曬乾後再炒,變成炒米,作為擂茶的材料。
從這次的擂茶和上一次製作菜乾和菜甫得知,客家人很節儉且懂得惜福。
製作擂茶的工具很特別。
擂茶砵是用陶土製的。
內有坑紋。
這些坑紋不是裝飾,很有用處。
曾幾何時試過用類似的工具來磨芝麻。
那砵內壁是平滑的。
要將細小的芝麻磨碎顯得十分困難。
而這個擂茶砵,因為有坑紋的緣故,食材在一凹一凸的表面磨擦,會更容易被磨碎。
我覺得這很神奇,也意識到客家人很聰明哩!
再加上木製的擂茶棍,棍頭不是完全平滑的。
於是,以人手將食材全部磨碎便不是難事了。
由於擂茶棍與食材磨擦時,難免會有木屑掉出來,因此,按導師所說,擂茶棍要使用可以吃進肚子裡也不會拉肚子的木材。
也會選擇自家庭園可種植或附近容易找到的木材製成。
這多以芭樂樹為主。
也會使用油茶樹。
製擂茶的成份其實很隨意。
主要有綠茶茶葉、炒米和鹽。
這次我們使用了由嘉道理農場種植的有機綠茶葉。
清香,帶有淡淡的苦味。
另外可加入芝麻、花生和香草。
灰色的芝麻原來是黑芝麻去殼後的樣子。
先將茶葉磨碎。
再逐一加入不同的材料。
一次將材料全加進砵內磨會比較困難。
期間可加入少許熱開水。
因為愈來愈多的材料混合起來磨會有難度,有水份會比較容易處理。
最後可加適量的鹽和熱開水。
導師正在示範正確的磨茶姿勢。
我們每一位也有機會做的。
磨好了的擂茶便是這樣子。
這是我們分組做的擂茶。
飲用時,可再加入沒有磨碎的炒米、花生、芝麻等令擂茶更富口感。
有茶葉的關係,味道會有點苦。
若再加入帶有苦味的三加皮香草,便會更苦了。
不過,當古時農夫勞動過後喝下帶有苦味的擂茶,我覺得不會是難以入口,反而是有解渴的作用。
這次工作坊也有禮物帶走。
是嘉道理農場種植的金不換。
但我沒想到用來做甚麼菜式……
轉載自「V. Cristo 素阿圖的和素天下」(http://cristowong.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