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aggravate 於 2018-08-31 11:19:36 發表 | 累積瀏覽 313
塑料袋濫用並非無解難題,不過需要大決心和大智慧。解決思路,一在堵,二在疏,三在教育。近年來,面對“限塑令”遭遇尷尬,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將“限塑令”改為“禁塑令”——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料袋。理論上,全面出台“禁塑令”並無不妥,自然環境形勢如此嚴峻,為了自己及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犧牲當下的一點點便利是必須且可能的。“禁塑”當然會有阻力、有難度,但也會帶來新變化、新機會——加速可降解塑料袋的研發和生產,以填補市場空白。迎難而上,關鍵在於,我們要有決心去推。創立自己的一番事業是很多人的夢想,不過要踏上追夢的路,亦需要明燈指引。不要因怕失敗而不踏出第一步。
公眾使用塑料袋已有很長時間,養成了習慣,形成了依賴,一下子開禁,難免無所適從。“疏”之道在於,找到安全的、環保的替代產品。“限塑令”出台之後,環保布購物袋、紙袋等替代品開始流行起來,如果這些袋子沒有多次利用而直接扔進垃圾堆的話,或許更不環保。為此,許多企業開始尋找可降解環保袋,並取得一定的進展。譬如番禺就有一位創業者及他的團隊,利用堅硬的石頭做成塑料袋。這種“石頭袋”無毒無味,通過光照和土壤掩埋可實現降解,既便宜又環保,備受市場青睞。據悉,該企業每月向全國各地市場供應過億個“石頭袋”。在這方面,不妨政府出面,組織科研力量進行專題研究,拿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滿足市場需求。
經驗告訴我們,在治理白色汙染的過程中,沒有什么比改變人們的動機和行為更重要。用什么類型的塑料袋,都不如少用、正確使用對環境貢獻更大。在這方面,必須借助教育手段,使得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環境保護教育,不僅在學校教育,從娃娃抓起;也不僅在進入公共空間,對大眾進行宣傳教育;用經濟手段激勵環保行為,提高不環保行為的經濟成本,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譬如愛爾蘭,自從實施塑料袋稅之後,僅用4年就將塑料袋使用量減少了94%。大大提高塑料袋使用費,不僅達到了與“禁塑令”相當的減塑效果,還有力改變了消費者行為,觀念改變比使用替代產品更有益。
「節能約章」並不只是政府或企業的承諾,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身體力行,實踐節能生活,,支持「節能約章」。不單履行約章承諾,更於辦公室推廣環保概念,擔當榜樣,教育下一代綠適生活的重要。
“限塑令”進入第九個年頭,期間得失值得細細梳理,未來的路怎么走有待重新審視。創新監管方式、呼喚科技進步、引入市場力量、提升環保意識……必須多管齊下、多點用力,塑料袋濫用形勢才有可能得到全面扭轉。作為塑料袋的消費者,我們也有責任,盡可能少用或不用塑料袋,慢慢把習慣改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