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水的主流,當然是可樂了,冰凍的我們賣澳幣1元4角一罐。照理說我們是零售商,應該是即接向可樂的總代理以批發價訂貨的,誰知完全不是。
一天,我見到老闆自己到超級市場去買幾箱可樂回來,分批放入雪櫃。據說超市最近大減價,一罐可樂平時買8 毛,現在成箱的買,平均每罐只是5角,入貨是時候了。5角入貨,出門賣1元4,的確好賺!
我想到超市每罐賣5角,其實也不會做蝕本生意,於是好奇的問同事,那麼假如我們直接向總代理要貨,來價多少?答案是嚇人一跳的:
1元2角一罐!
澳洲的兩三個大集團,包攬了全國的大部分超級市場,你到任何地區,見到的不是A集團的便是B集團的,像香港的「百佳」和「惠康」一樣,很難逃得過他們的「魔掌」。
由於超市集團的分店多,計起來全國以千百間計,向供應商要貨,當然是極為大量,有條件把價錢壓到最低。這些低價,獨立經營的小生意根本是bargain不到的。所以大集團超市開到哪裡,哪裡的像香港以前的「士多」店,一定被他們搶盡生意,速速關門。
這是市場之中「大食細」,被大集團壟斷的惡劣形勢。
談到集團超市之「惡 」,從下面兩件事可以看到:
假如你是發展商,在新地點開一個甚麼新商場;集團超市來租的話,會要求你免頭幾個月的租金,否則不租。因為有他們在,會吸引新客來光顧,帶起整個商場的興旺。
供應商要給貨集團超市來賣,不但要先貨後錢,慢慢付帳;還有,供應商要反過來先付一筆錢集團超市,作為「上架費」,否則他們根本不要你的貨。由於集團超市壟斷了市場,供應商只有俯首應承這樣吃虧的事。
我們到集團超市買東西,覺得很「便宜」,誰知道有那麼多的Hidden Costs,已經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計算了在貨價之中,由你和我來付,供應商固然要賺,而集團超市年年狂賺!
集團超市的貨品漲價,真是說漲就漲,不用擇日子。幾年前一小罐「花奶」才5毛錢左右,一毛一毛的加上去,現在賣到1元。阿花吃慣的貓糧前年還是3元不到,減價時是2元5角,現在無時無刻都是3元7角以上!
所以,集團超市的東西「便宜」,比其他小店便宜,只是做出來的一個幻象,問題是非集團的小店好像我們的報社一樣,根本沒法跟他們競爭。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