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家攻略  >  其他  >  其他  >  米鋪的回憶
0

米鋪的回憶

子貓物語 於 2014-06-13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1030

分類:其他
60年代末期開始,香港經濟活動逐漸蓬勃,銀行在全港各區廣設分行,當時有「銀行多過米鋪」之說----以米鋪數量為指標,可以證明當時真的很多米鋪。時至今日,傳統米鋪已被超級市場淘汰,成為稀有行業矣。
網絡圖片,作者不詳
米鋪多是潮州人經營,有歷史因由:因為當時香港白米的來源以泰國為大宗,而潮州人在清朝已經有移民泰國和經商之故。

有些米鋪獨沽一味,就是只賣米,有些是賣米之外還賣一點其他的如柴米油鹽,有些則是「雜貨鋪」,柴米油鹽必不可少,還有醬料、糖、醋、罐頭、醃菜、冬菇、蝦米、髮菜、江瑤柱、腐竹、腐乳、鹹魚、雞蛋、鹹蛋、皮蛋......白米是廣東人的主要食糧,一定是幾大桶羅列門前,以作招徠也。


價錢你看----不懂吧,用的一定是民間用的「花碼字」(見右圖),一般是五至六毫子一斤。當時中式商店的價錢牌、帳簿,押店的當票,都是用花碼字寫數目,通行用毛筆。

 從上圖可以看到,其時新界元朗也有本地靚米出產----價格反映質素,每斤叫價七毫半呢。澳洲米、美國米尚未引入,所以大多數賣「泰國」米,用的是泰國的舊稱「暹羅」

50-60年代,大陸搞連串政治運動,農業歉收,管理存米又有重大失誤,還要無償輸送給越南佬,中國人民餓死幾千萬人,所以絕少有大陸米進口香港。

米鋪的米都是散裝售賣,不是像今日由入口商用膠袋定量封死的。店後就是米倉,一個個的大麻包袋疊高。很多米鋪養貓,以防鼠患。那時盛傳有些不老實的米商,日日向一包包的米潑水,有人說他們故意滲砂,讓米「重秤」 一點,我想不大可能吧。

窮等人家,男戶主發薪金當日,第一件事就是去「糴米」,買他二三十斤,夠一個月食用。 「糴」音「笛」,是中原正字,最早見於「左傳」,那些推廣普通話的老師,可不要搞錯說是廣東俗語。買米回來,注滿放在床下底一個瓦製的米缸,米缸上面還長年貼一張寫了「常滿」二字的紅紙,善祝善禱,看到心安;可見「有飯吃」,素來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

家庭主婦去買米,會在不同的品種中間挑選,用手掌抓起一把搓一下,放在鼻端聞聞香不香,然後循例問:「阿叔,D米靚唔靚呀?」得來的答案總是:「梗係靚啦,新到米,煮飯好香架,放心買啦,師奶!」

顧客買超過二十斤米的話,很多米鋪會送貨上門,不另收費。顧客會因利成便,同時叫店家送碳或火水或若干斤(那時主要是燒柴、炭和火水爐),那些送貨的阿叔,遠一點的用單車推,近的就走路,到了樓下,一包米托在肩膀上,一隻手挽著其他貨物,登樓梯上樓(唐樓最高是九層,沒電梯),服務周到。舊時的人有人情味,每每另外打賞他們幾毫子的。

收入不穩定,經濟情況更差的人家,往往是隔幾日去米鋪,兩斤三斤的買。看店的大叔,手法純熟:用一張報紙,摺成一個「雪糕筒」三角型,把米放入,包好,用鹹水草綁實,決不會漏瀉,你可以吊在手指上從從容容拎回家。

這是浸會大學的同學製作,關於現在香港碩果僅存的米鋪的紀錄片:


南華早報的紀錄片: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

感謝 子貓物語 提供以上資料

子貓物語的網誌: 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1204908

全部攻略 3421

全部回應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