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音樂與我的因緣

子貓物語 於 2011-08-30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299

分類:
(原載http://chrisleung1954.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0347)

雖然經常寫介紹音樂的文章,又曾經主持音樂廣播節目(廣播生涯封咪),其實我是從來沒有受過正統音樂教育的,充其量只稱得上是音樂愛好者及音響發燒友,不過的確是花過不少時間涉獵、欣賞音樂,和閱讀有關的資料吧了。

平生一大憾事,便是到現在還不能好好的演奏任何樂器。以往曾經買過幾種不同的樂器回家,包括口琴、吉他、二胡、小提琴、笛子、洞簫,單憑看書摸索,也能無師自通的奏一些簡單的曲子,但缺乏老師的正規訓練,始終在音樂的殿堂門檻之外徘徊,難登大雅之堂。

The Radio Days

我出身自窮困家庭,小時候一家人就像當時大多數的香港家庭,租一個小房間居住。幾伙人分租一層樓,薄木板間隔的牆壁,聲音相聞。

50-60 年代的香港,聽收音機是最普遍的娛樂,初時只有包租婆(二房東)的一台收音機,整天開著,要到晚上睡覺才關上。電台節目除了新聞、廣播劇,一天到晚便是播廣東戲曲、粵語流行曲和國語時代曲。我每天放學回家聽著這些歌曲聽了好幾年,聽得滾瓜爛熟,許多至今記憶猶新,甚至很多根本不是我那個年代、當時是已屬於 「懷舊」的歌曲,也深刻的留在腦海中。很多人很奇怪我不算老,為什麼會連小明星、薛覺先、周璇、白光、龔秋霞等等這些前輩藝人也會如數家珍,這就是個中原因。

小學四年級時,英國的Beatles 崛起,轟動世界,在小三才開始學ABC的我,登時也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學著唱,並且因此敞開了歐西流行曲的花花世界;一心一意趕時髦全情投入,中文歌曲棄如敝屣。這時家中也買了收音機,為了要聽到最新的歐西流行曲,我開始一知半解的追聽英文電台。謝謝Beatles, Cliff Richard, Herman's Hermits諸君,使我的英語進步神速,在中一的時候上外國老師全英語對白的課也沒有多大問題。

上了中學,千央萬求母親給我買了一個吉他。沒錢請老師教,只靠和一些也是「半桶水」的同學交換自學心得,學得幾個簡單的和絃,居然組織起樂隊來,膽大包天參加電視台的「聲寶之夜」比賽,結果如何,不言而喻。

初嚐古典音樂

我讀的「華仁書院」很注重通識教育,音樂課人人都要上,還要唸艱澀的樂理,硬啃甚麼升半音、降半音、大調、小調、休止符,唸得暈頭轉向,年終還要考試!負責這苦差的先後有著名男中音薛偉祥、小提琴家吳天助兩位老師,循循善誘我們一班毛頭。我能夠有一點淺薄的音樂根基,先要謝謝學校當年的強逼教育。

期間我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被編入男低音部唱了一兩年,之前我認識的古典音樂只有「藍色多瑙河」和「沉思小提琴曲」兩首。我聽了幾年歐西流行曲,由搖滾樂開始,聽到Simon and Garfunkel, Bob Dylan 之流的「言之有物」歌曲, 已覺得自己登峰造極,高人幾等,真是井底之蛙。中四的時候,一齣瑪歌芳婷和雷里耶夫的芭蕾舞紀錄片「天鵝湖」使我由頭到尾的聽完一首古典音樂,柴可夫斯基的悅耳旋律和華麗的配器使我知道天外有天,借了同學一張「天鵝湖」唱片聽完又聽,從此一頭栽進古典音樂廣闊無邊的世界裡,歐西流行曲再碰也不碰。

粵曲外一章

大學一年級時認識了一位粵曲發燒友同學鮑少明君,重燃我對粵曲的興趣。一次度假營三天活動中,我們兩人拿著一本「粵曲之冠」,你扮男時我扮女,晚晚唱到深夜。1974年暑假期間,鮑君寫了一齣30分鐘的粵劇「天子門生」,我們爭取到在香港大學陸佑堂公演,作為迎新生的活動之一。鮑君和我共同導演、訓練其他大多完全未唱過粵曲的同學,又各自擔當一個角色。全劇由香港大學學生會的中樂組拍和,還租了正式的戲服,搞得七葷八素。(前文:玩大戲)

80年代之後CD 開始流行,粵曲重新以CD 發行的漸多,我也陸續把兒時聽熟的名曲盡量買回來重溫舊夢。

學海無涯

70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我畢業試還沒有考便找到工作:全香港最大的音響器材公司 " The Radio People" 聘請了我。五花八門的最高級音響任我玩,包括那些售價相等於我一年薪水的擴音機或喇叭,因為我的工作是在試音室放音樂給為有興趣買器材的顧客欣賞。公司老闆「鬼佬陳」Albert Chan 先生有外國血統,平日講英文多過講中文;他對顧客鑑貌辨色、針對顧客的財力、選擇合適的音樂來試音,並能夠符合客人的口味和凸顯自家器材的優點,要求對樂曲瞭如指掌,要放某首交響樂時唱針一落唱片的第幾段「一擊即中」。陳先生這般本領可謂空前絕後,我受到他的嚴格訓練,之後沒有再遇上像他的高人。

此外,陳先生要求試音室中不論有沒有顧客,Background Music 一分鐘都不能停,而且必須是悅耳的旋律,使偶然經過的行人都會被吸引著,甚至推門進來。這個訓練養成了我在家中也大部分時間(有意識和有計劃地)放著音樂的習慣,到了今天仍是一樣。

陳先生對古典音樂認識湛深,教我很多知識;公司是「香港管弦樂團」的贊助商,每場音樂會都有例牌的贈券,他總是把多出來的送給我們幾個同事,鼓勵我們多聽現場演奏。香港雖然很多時候要等世界有名的音樂大師來亞洲巡迴演出,才有機會「攀車邊」請到他們順便來演出一兩場,我總算幸運地聽過一些一流大師的現場: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長笛家倫波爾(Jean Pierre Rampal)、吉他家Narcisso Yepes、大提琴家Pierre Fournier、華人指揮郭美貞等等,他們的風采大大開啟了我的視野。

離開了音響公司,我進了政府工作,收入好又穩定,便大量搜購唱片,遇上喜歡的樂曲會買不同人演奏的版本來研究。古典音樂唱片大都附有詳盡解說,很多人根本不看,我則視之如課文一樣細心閱讀,以彌補自己的不足。黃牧先生在「明報週刊」上寫樂評,文字深入淺出、資料豐富、又有個人的見地,一直是我的私淑老師。王沛綸的「音樂辭典」、牛津版的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和紐約時報樂評人Schonberg 寫的 The Conductors,都是我被翻得脫了皮的寶典。

移民澳洲時,心想此去不知何時才會重踏故土,於是買了幾百張中國音樂、粵曲和國語時代曲的CD,帶來澳洲「以度餘生」。想不到很多後來迅速絕了版,尤其是EMI重新發行的「百代」時期老時代曲,有些知音同好欲購無門徒呼荷荷。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 梁煥松)




============================================

感謝 子貓物語 提供以上資料

子貓物語的網誌: 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1200940

全部攻略 3421

全部回應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