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戲曲」變「師姑」

子貓物語 於 2013-01-23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614

分類:
西九龍擬興建的「戲曲中心」,官方英譯為 Xiqu Centre:


政府新聞稿:http://www.wkcda.hk/en/newsroom/press_releases/index_id_104.html

有人不滿意用「漢語拼音」的 "Xiqu" 來音譯「戲曲」二字 ,而不用意譯的Chinese Opera。 我在網友的FB帖子上的評論是這樣的:


鬼佬無乜人識「漢語拼音」,你寫 Xiqu Centre,100個有99個,都會讀成「師姑 Centre」,唔信你試下。


英譯是「方便鬼佬」多於「宣揚國威」的,「戲曲」變了「師姑」*,豈不捉蟲?
要改,不如改China做Zhongguo先。

* P.S. 讀成「屎渠」也有可能
 
葉一知老師原帖:
港府把戲曲中心譯名為"Xiqu Centre"! 惹起討論.

今天我們不比武, 我們比想法:

1. 翻譯常識一: 翻譯分意譯和音譯兩種, 我們大多會採用意譯, 以求"見詞知義". 如果外來詞無法或極難在本地語文中找到對應, 才會用音譯.

2. 如果某個外來詞與本地語文有極相似的地方, 會用"修飾詞+意譯", 例如茶中西皆有, 便出現"中茶"和"西茶".

3. 有些事物雖然彼此也頗有相似之處, 但某一方表現出極強烈的文化獨特性, 便會用音譯來區分, 以突顯該詞的文化來源, 例如叫kung fu不叫Chinese boxing, 叫guan xi不叫"關係", 氣功的"氣"叫qi不叫gas, 陰陽也不是positive negative而是yin yang. (英文的bus, taxi, 雖然也是汽車, 但由於那表示了很特殊的用途, 這種用途在中國聞所未聞, 故也出現了巴士, 的士的音譯.)

4. 但這種處理手法, 一般是外人使用再傳入本地, 而很少由本地"自以為很特別"因而不用意譯而用音譯, 因為你要向外國推廣, 你用音譯人家不會知道是甚麼, 例如戲曲, 叫Xiqu, 對外國人活像火星文, 反而用Chinese Opera, 人家可以從藝術性質推想, 那是STAGE PERFORMACE, 有演藝有音樂, 但其表現的細節跟西方不同, 形式就像2所說的"修飾詞+意譯".

5. 再者, 英文聲調不影響其意, 但中文是以聲調來區分意思和不同的字, 正如有網友表示, Xiqu也可等於"私處", 就是因為沒有譯出聲調, 但就算譯出, 外國人也不會明白你幹甚麼.

6. 翻譯常識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 如果某個翻譯行之多年, 已成約定俗成, 請不要自作聰明去修改. "戲曲"一向的英譯是Chinese Opera, 維基有, 連"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的英文也是Chinese Opera Information Centre而不是Xiqu!!!

7. 再者, 戲曲是過千年的中國文化, 在沒有所謂普通話的時代, 西方來到中國, 已是把這種藝術形式叫作Chinese Opera, 清朝的傳教士並不會將之叫作Xiqu, 一來西方人不知中文, 二來當時沒有普通話!
如果有一天中國不再用北方話, 那麼Xiqu這翻譯同樣要改.

8. 如果有一天, Chinese Opera真的被叫作Xiqu, 那將會跟Kung Fu一樣, 其獨特性傳偏世界, 為世界人瘋魔, 不用音譯不能說明其獨特魅力!

手上的那個餅, 港府看成是中國, 但在我們眼中, 那是一個世界, 我們是要將戲曲文化向世界宣揚, 還是譯作xiqu自HIGH?
延伸閱讀
何時音譯,何時意譯,是翻譯理論的重要課題。唐三藏翻譯大量佛經,有所謂「五種不翻」(不意譯,只用音譯)的原則,可參考。

林忌:彭定康的一課--譯名的邏輯


荒言老師: 中國戲曲

林非:戲曲中心翻譯問題 

負責人之一余國烈(前藝術中心總幹事)接受陶傑訪問,解釋為何用Xiqu作為Working Title的由來:http://www.youtube.com/watch?v=tDUE371I1Y8


============================================

感謝 子貓物語 提供以上資料

子貓物語的網誌: 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1350630

全部攻略 3421

全部回應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