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葉問與李小龍黐手 |
學功夫,師兄弟對練,不是生死相搏。
有些門派會設計一系列的「對拆」套路,你怎樣來,我怎樣擋,編排好幾分鐘的固定動作;大家看現代的「武術表演」,都很清楚了。
詠春「黐手」則比較自由,由基本的四臂相纏、進退、滾動,開始之後二人自由變招、各自對應。
黐手著重訓練手臂的知覺、反應和速度,點到即止,不以傷人為目的,是比較科學化和安全的「玩功夫」門徑。若要盡情抽擊,則可以戴上拳套和護甲,在師傅監督下雙人搏擊,或單人對沙包和木人樁施展可也。
一般學員練習黐手,在熟練基本動作之後,往往以為自己「得了」,沉不住氣,希望打贏對手,於是攻擊越來越用力,手臂越來越沉,上半身的肌肉繃得很緊。
肌肉繃緊的結果,是減少了手臂的敏感度,拖慢了反應速度。
筆者記得幾十年前學詠春時,在場同學雖多,但師傅總會撥一兩分鐘親自和我們黐手。我們馬上發覺,和師兄弟黐手的感覺截然不同----師兄弟的手臂如鐵環,二人鬥力,像兩隻水牛頭角相抵的搬來搬去,很快就面紅氣喘;而師傅氣定神閒,手臂輕飄飄、鬆鬆軟軟的。
我們試著大膽進攻師傅,往往勁力如泥牛入海,無影無蹤,被師傅輕描淡寫的消解如無形。轉眼之間,師傅的手已經輕輕的印在我們的胸前,或手指已經碰到我們的咽喉或頸後,這才是上乘的武功境界。
詠春是借力打力,不崇尚硬碰的巧妙功夫,利用搶佔有利位置,如最短的中央直線和貼身距離,消解對方的攻勢,同時向對方露出的任何空隙,施以綿密的攻擊。詠春拳手的手臂,一定不是如鐵棒那麼硬,而是如一條藤的柔中有剛、剛中有柔。
師傅在旁觀察徒弟黐手,會反覆提醒,注意馬步穩健,不可太闊或太窄,腳跟著地。兩邊肩頭要放鬆,切戒緊張聳起、屁股向後凸出和刻意挺胸,要氣聚丹田、沉肘護中,前臂適量放鬆、手臂微曲不盡伸、力留肘底。
只要招式和動作正確,不需要很費勁,就可以消解對手的攻勢,反攻對手的虛位。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
感謝 子貓物語 提供以上資料
子貓物語的網誌: 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