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續談黃金時代:表現手法

子貓物語 於 2014-10-23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619

分類:影評
「黃金時代」是一齣「文學的電影」,由讀文學出身的許鞍華執導。

中文很妙,「文學的電影」的意思可以是「有文學味道的電影」,也可以是「關於文學的電影」,這齣電影兼備兩者。

全場近180分鐘,裡面的人物都是當年文壇的健筆。喜歡三四十年代白話文學的觀眾,對電影重現閱讀文字得來的印象---當年哈爾濱/武漢/重慶/延安/上海等地的景物、衣飾、氣氛、道具人物......一定會看得津津有味。


一個個熟悉名字的作家,活現銀幕之上,演員造型很酷肖(除了蕭軍,真人很矮小和不帥)。湯唯演的蕭紅,在不同階段的造型和化妝之精準自不待言,另外有魯迅、許廣平、丁玲、端木蕻良、駱賓基、白朗、舒群、靳以、艾青等等。

電影揉合類紀錄片傳記片和舞台劇,一開始湯唯面向觀眾,說我是蕭紅,在1911年出生....1942年去世,享年三十一歲!使人想起日本著名動畫片「再見螢火蟲」的開頭,主角少年旁白:我是清太,1945年X月X日,我死了....一般觀眾或會說「咦~~咁都有嘅?」其實這是戲劇表演手法之一。

許鞍華是60年代末期(比我早幾年)在香港大學讀英國文學的,那時香港的話劇界已經試驗這種手法,如無綫電視由King Sir (鍾景輝)製作美國劇作家Thornton Wilder的「小城風光」(Our Town),劇中他也「飾演」這齣劇的導演,站出來與觀眾講東講西,又在幾個片段之間出場向演員說「好,到此為止,唔該晒!」真是擺到明「做戲咁做」,刻意向大家強調「我們在演戲吧了」和一般觀眾以演員入戲和演出逼真為尚的要求,大異其趣

傳統中國戲曲,一些角色出場的時候,會先向觀眾介紹自己「俺XXX是也,乃XXX人氏」跟著講身份職業,再講為甚麼會在這裡出現,跟著會做甚麼....有人以為,這是因為以往觀眾知識水平低,苟非如此,不能了解劇情和知道這個角色是忠或奸,認為不過是中國特色的粗淺戲劇手法,嗤之以鼻。

殊不知道,有西方劇作家看了中國戲曲之後,視這種手法是寶,如六七十年代香港大學生很喜歡演其作品的德國左翼劇作家貝萊克特(Bertolt Brecht),特意用這個方法拉遠觀眾和演員的距離,讓他們冷靜思考。我在入學那一年,也曾參演過一齣貝萊克特的「四川善人」。後來香港大學劇社製作「阿Q正傳」在大會堂公演,也設計了一個同學飾演魯迅,現身舞台上與觀眾談話。

「黃金時代」之中有十多個片段,由各位與蕭紅有交情的作家,面向鏡頭,好像接受訪問似的,評述事件和說他們心中的感受,有些片段是蕭紅去世之後不久,有些是幾十年後的---由演員演出紀錄片,正是真亦假時假亦真,比較別開生面

最近幾年港產片,用過這樣的技巧的例子,我馬上會想起劉鎮偉的「天下無雙」和彭浩翔的「志明與春嬌」。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

感謝 子貓物語 提供以上資料

子貓物語的網誌: 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hk/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1351771

全部攻略 3421

全部回應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