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80年代之後出生的讀者,多數沒有用過或見過「火水爐」的了。
在戰後至60年代的香港, 火水爐是中下家庭主要煮食器具。「火水」香港式名稱,即 Kerosene,書面漢語叫「煤油」。
富有人家,在極少數的尊貴地區,才有煤氣供應,沒有煤氣就用電。50年代,中下等人家燒柴、燒炭的多,用火水爐是相當先進的了。
維基條目說,這種爐具是1880年代,由F. W. Linqvist發明,香港人家用的火水爐,全部都是香港廠家改良和製造的。
下方像一個面盆,是裝火水的容器,上面有一個「膽」,一條條的綿芯吊入容器內,外面有個透氣的保護罩,火水會滲透綿芯,用火柴點一下,就會成為一個火環。基本的設計是一圈綿芯,重型的有兩圈綿芯,火力加倍。有一個簡單的拉掣(圖中紅色那粒),可以拉高拉低,調節綿芯突出的長度,以控制火力強弱.....
用完了,把拉掣按到最低, 火力便會逐漸減弱,到最後會是有無之間。俯身鼓氣一吹,火種便會熄滅,我有時會幫家母做這個,覺得很好玩。
綿芯用得久了,會越燒越短,主婦要懂得一點小手術,把舊的的拔掉,換上新的綿芯。綿芯在雜貨鋪有售,雜貨舖也兼售火水,斷斤秤給你。每戶人家必定有的,是一缸米和一罐火水。幾歲大的我,常幫家母落街,買兩斤火水回來。
一般下等人家,是租住唐樓一間房,一層五六百平方呎的唐樓單位,住上三戶人家很正常。若果包租婆加建閣仔,走廊上加設「床位」,一層總共有七八戶人家也不出奇。廚房的灶頭上,就是每戶的火水爐一字長蛇陣,如下圖:
每戶一個爐,要用來煮飯、炒菜、煲湯,時間一定要掌握得好,安排先後工序:先煲湯或炆燉食物,做好了放在一邊或先入房,開始煮飯,飯熟了離火,跟著炒菜,所以傍晚開始,廚房裏永遠是鬧哄哄,那些師奶都在裡面忙著,屁股撞屁股,手不停,嘴巴吱吱喳喳的說三道四,要到晚上八九點才稍安靜下來。
早期的七層徙置區,例如石硤尾、橫頭磡那些,每戶只有幾十平方尺的單位居住,沒有廁所和廚房,家家戶戶就在門外的走廊,放兩個木製的生果箱,或砌一個簡陋的木架,架起火水爐,用來烹製每日三餐。
火水爐是薄鐵皮製造,本身很輕,如果上面放的是大煲食物,上重下輕,很容易打翻,香港每年因此發生火警,時有所聞。
街邊的大牌檔,也是用火水爐,不過是特製的,附有一個金屬製,有我們小孩那麼高度打氣筒,那些伙記不時要走過去泵十下八下,壓縮空氣會使霧化的火水,從爐頭氣口高速噴出,所以大牌檔的爐頭,永遠是嚇人的火光熊熊,菜式特別夠鑊氣。有時師傅往鑊裏的食材「贊」酒時,連鑊裏也起了火,路過看見都頓然想坐下炒兩味試試。
除了火水爐,你應該起碼聽過原理和油燈一樣的「火水燈」,現在還可以在露營用品店輕易買得到;不過「火水雪櫃」就一定聞所未聞了。
火水雪櫃靠緩慢燃燒火水,產生動力,推動製冷的壓縮機馬達,原理和電雪櫃差不多。
上世紀,新界警察的「穿山甲部隊」,走遍荒山野嶺,他們的在山頭的小倉庫,連電力都未接通,就靠火水雪櫃來儲藏食物。
(文章允許轉貼,請具作者名字:梁煥松)
。。。。。
============================================
感謝 子貓物語 提供以上資料
子貓物語的網誌: 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