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方潤兄的一篇FB貼文,觸發我拿出書架上的「諸子集成」中的「孟子正義」,翻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是哪三不孝?
有些習語我們天天都講,但是內容就不怎樣深究。
例如婦權份子成日講:「而家咩時代?唔通仲要我地D女人三從四德咩?」如果你問三從四德是哪三從、哪四德?為什麼不適合這個時代?相信「三從」還有人會知道,「四德」嘛,十居其九都會「擘大個口得個窿」,答不出來。(前文 解釋何謂三從四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看舊粵語片聽得到,通常是那些妻子無所出的時候,提出要納妾的藉口。
原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出自孟子離婁篇。文字沒有詳細解釋,而漢朝的趙岐注釋是: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第一不孝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明明知道父母的行為或想法是不對的,子女也不向他們(婉言)解釋為何不對,反而扭曲自己的原則,順從他們,陷他們於不義。
第二不孝是「家窮親老,不為祿仕」: 家庭的經濟不佳,不想辦法在外面覓得好的工作,增加收入幫補家計,改善生活質素;反而窩在家裡,不事生產,黐飲黐食,甚至攤大手板問父母要錢--現在香港的雙失宅男,可以歸入這一類。
第三不孝是「不娶無子,絕先祖祀」:找不到佳偶結合,以致不能繁衍後代,令祖宗香燈無繼,這是最不孝的。
這是二千年前的教訓,放在今天第三條可能不是最嚴重的,加上自由戀愛,女子嫁老公也很挑剔,少錢、沒樓、長相不型的不嫁,有時也怪不得那些光棍寡佬。
不過一、二兩條,還是有道理的,而且也體現出古人的思想也很開通。
。。。。。。。。。。。
。
============================================
感謝 子貓物語 提供以上資料
子貓物語的網誌: http://chrisleung1954.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