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土耳其第九天 (上) – Istanbul

小臣 於 2013-11-24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325

分類:

  在土耳其轉了一圈後,終於回到伊斯坦堡。行程最後兩天留給這個城市,參觀一些熱門景點。

Aren Suites 的早餐不算太豐富,不過老實說,豐富與否,只是多幾款起司及果醬而已。

住了五家酒店/旅館,早上都是吃差不多的東西。

八時許便出發,因要儘早到達聖蘇菲亞大教堂。Aren Suites 離聖蘇菲亞大教堂及藍色清真寺只是七分鐘左右的腳程,不過是上坡路,向上走略幸苦,但地點仍是非常方便。

兩間歷史性的建築物,在舊城區中遙遙相對,中間的蘇來曼花園被戲稱為「左擁右抱廣場」,因一邊是藍色清真寺(上圖),

另一邊是聖蘇菲亞大教堂,站在廣場中便可左右逢源。

我們八時四十五分來到蘇菲亞大教堂前,隊伍未算太長,小卡剛好給看着鏡頭的小哥遮住,不需一會,後面已經有廿多人。如果大家在伊斯坦堡待多幾天,而又喜歡參觀博物館的話,可考慮購買三天博物館通票(Muze Pass),85 里拉一張,要去四個博物館以上才化算。

九時正,教堂準時開門,購票後進入的,是教堂的側門。

從教堂的迴廊,已可窺其氣勢。

甫進入教堂內部,大家便不自覺地安靜下來。非常宏偉的教堂,拱形結構之上,是大型的穹頂,天然光從四方八面的窗戶,輕柔地滲進教堂的每一角落。很難相信一千五百年前的建築技術,可以造出這麼偉大的教堂,而且可以抵得住多次地震及戰亂而不倒。

教堂在公元 537 年建成,當時仍是東正教拜占庭國力正旺之時。直至鄂圖曼帝國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堡),才把教堂改建為清真寺,並加上四座宣禮塔。及至上世紀中,土耳其政府把它改為博物館,不再用作祈禱之用。

這個應該是東正教時代的祭壇,頂上的天父應該是後來修復的,七彩玻璃窗上卻掛着阿拉伯文字書法,印證了東西文化的交互作用。

從祭壇往回看。教堂在進行長時間的修復工程,所以蓋了一個大鐵棚。

典型的清真寺吊燈。

看柱頭的雕花多麼精緻。

鄂圖曼帝國年代用水泥把壁畫覆蓋了,這是部分已修復的壁畫。

再從另一角度看穹頂。試了很多方法也不能減低照片中窗戶的「爆光」,後來在藍色清真寺才發現減 EV (曝光)值是最有效的方法,可惜為時已晚。

從聖蘇菲亞大教堂出來,過了馬路便是地下水宮殿 (Yerebatan Sarayı) 的入口,這個是和聖蘇菲亞大教堂同期建設的地下蓄水池,共一百四十米長,七十米寬,可儲十萬噸水,不可謂不驚人。

這樣的石柱共三百六十六條,分十二行排列。

遊客可從這些通道參觀,頂上經常有水滴下來,部分地面也有水,不過未至滑腳的程度。

看這些建築是多麼的考究。

這條是美杜莎頭像之柱,不知為何放在這裡。上圖的是頭像側放的一根柱。

另一支柱則把頭像完全倒轉。我的 Olympus E-P5 在這裡完全發揮了它在低光環境的長處,只需把 ISO 推至 3,200,便可手持相機在極暗的地方拍攝。之前在 Goreme 的地下城拍照也一樣。

之後去參觀藍色清真寺,清真寺除每天的禱告時間外,均對外開放至下午六時,亦不用入場費。它的正名為 Sultanahmet Camii,相比於聖蘇菲亞大教堂,建於 1616 年的它就「年輕」得多。它除了建築風格外,最特別的就是那六座宣禮塔,因為只有聖城麥加的清真寺才有六座宣禮塔,當時籌建此清真寺的蘇丹因而被評為傲慢。

它的結構也是以拱形結構支撐穹頂,但卻有多重高低的穹頂,最高那個的直徑是 23.5 米,高 43 米,以四根大理石柱支撐。

上面的塗裝多變但不雜亂,且歷久常新。

另一個角度看。

超過二萬塊磚瓦,加上七彩玻璃,在二百多個窗戶下採光甚佳。

入寺除了要脫去鞋子之外,女生就要用頭巾包緊頭頸,小卡有多用途頸巾,不需借用寺方的頭巾。祈禱範圍用木柵圍開,其餘的地方可以隨意在紅地毯上坐下。

信眾在祈禱中。

小臣最喜歡這些吊燈,拍了好多照片。

寺外的迴廊及中庭範圍也很大。

超廣角鏡的視角非常寬,居然就這樣便拍到三支宣禮塔!

(待續)


============================================

感謝 小臣 提供以上資料

小臣的網誌: http://blog.carjaswong.com/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981279

全部攻略 2300

全部回應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