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六年前搞個人網頁時寫的,今天重溫後,發覺這十張依然是小臣的最愛,決定在網誌再貼一次。
《石頭記》達明一派
達明一派的經典,香港樂壇的經典,首首歌都是突破,每粒音符都值得再三細味。
《悲情城市》Sens
全碟均是沉鬱的曲調,非常配合侯孝賢電影的意境。用合成器造出來的低頻,一下一下地撞擎著每個人心靈深處的哀愁。聽了這張原聲碟差不多十年後才有機會看到悲情城市這套電影,居然和想像中出入不大。
《Some Great Reward》Depeche Mode
這張是英倫電子音樂中的出色之作,<People Are people> 和 <Somebody> 當年播到街知巷聞。但我最愛的是高壓式控訴的 <Blasphemous Rumors>,是他們轉向低調的首次預兆。
《The Man Machine》Kraftwerk
首次聽這隊德國電子樂團的<The Model>,簡直驚為天人,簡單輕快的電子音樂,配合容易上口的旋律,絕對是示範作。這張碟的 <Neon Light> 和<Metropolis> 亦是非常容易接受的作品。及後聽回 Kraftwerk 其他作品,才知道他們七十年代已經開始玩電子樂,那時大家還未知電腦是甚麼。
Joy Division 的經典其實是 Ian Curtis 自殺前的最後一張大碟 《Closer》。但我還是久不久便拿這張《Substance》來聽 <Love will tear us apart>,那種後崩的逼力,和 Ian 抽離式的吟唱,是發洩情緒的妙品。
《野花》林憶蓮
林憶蓮的顛峰之作,本地樂壇的一張經典概念大碟。無論曲、詞、唱、以致錄音各方面都是一等一的傑作。我手上的日本版是最靚聲的版本,曾經是我試人聲的基準。
《Best of Art of Noise》Art of Noise
由<Peter Gunn>開始認識他們,但以這張碟的<Moment in love>對我的意義最重大,因為我用了這首音樂作為我結婚晚宴的主題曲。
《Aion》Dead Can Dance
第一次接觸 Dead Can Dance 是這張大碟,沒想這隊死亡迷幻樂隊會有這麼輕快的調子 (後來才知這幾首是中世紀舞曲)。之後才繼續去找 Dead Can Dance 、Cocteau Twins 和其他 4AD 的出品聽。
《La Double Vie De Veronique》Soundtrack
這是另一次先聽原聲大碟才看電影的經驗。看著電影畫面配合熟悉的音樂出現,感覺很特別。奇斯洛夫斯基的電影調子是冷冷的,這張碟的音樂也一樣。最喜歡是第八首的鋼琴獨奏。看完了兩生花之後,陸續還看了紅、白、藍三部曲,最喜歡的是藍。
《浮躁》王菲
這張是王菲的高峰期作品,最欣賞的是全碟大部歌曲均沒有歌詞,只有王菲用夢囈般的語音哼出曲調,把聽者的注意力帶回伴奏樂師的細節。張亞東、竇唯的曲有著不可壓抑的衝動,而 Cocteau Twins 則一如既往地迷幻,這些曲夾雜在一起後,是無以名狀的迷離境界。
============================================
感謝 小臣 提供以上資料
小臣的網誌: http://blog.carjaswo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