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文化現象系列之二十七 – 富士康的十X跳

小臣 於 2010-05-30 00:00:00 發表  |  累積瀏覽 355

分類:

  這個星期的熱門話題,除了特首「起錨」外,自然是富士康大量員工自殺的事件,趁機會寫一篇荒廢了很久的文化現象系列。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為蘋果及諾基亞等品牌生產電子產品,其內地的廠房共聘有數十萬員工,在廠區內甚至設有自己的警衛所及醫院,規模甚大。但自從零七年起,其廠房內接連出現員工自殺事件,至近幾個月自殺更是頻密發生,並出現了「十連跳」。本星期初,董事長郭台銘由台灣到深圳處理危機,但仍阻不了第十二及十三跳,引起國際媒體關注,輿論一面倒向勞方,把富士康形容為無良的血汗工廠,其軍隊式管理及長期加班工作,是導致員工自殺的原因。而郭氏一方則認為部分員工是為個人感情問題尋死,亦不排除有人是為了可觀的撫卹金而「一跳保全家」。

從零碎的報導不足以蓋棺論定,小臣只打算借用幾個社會學概念看看員工自殺的原因。

社會學談自殺最經典的文本,自然是涂爾幹的《自殺論》。這位實證主義大師認為所有自殺都是社會性的,並可分為下列幾類:

自我本位式 - 社會整合程度不夠,自殺者覺得自己孤立於社會群體之外。

利他式 - 和上面剛好相反,當集體高於個人時,個人可以為集體犧牲。

失序式 - 社會秩序喪失,規範崩潰。如市道蕭條,個人經濟不能維持的時候。

宿命式 - 個人在高度秩序的禁錮下,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時(如奴隸)。

把這些原因套用到富士康的場境裡,看來是「自我本位式」及「宿命式」兩類比較合適。年輕的民工在廠內極少機會接觸其他同事,每日長時間重覆機械式工序,形成孤立及被禁錮的無力感,並因而自殺。這也是大眾媒體推測的原因,可是在內地,比富士康更差的「血汗工廠」在過去二十年開了不少,為什麼只是富士康的員工這麼看不開?

如果用馬克思的觀點看,富士康就等於十九世紀英國工業革命時的工廠,無產階級不能從生產過程中找出意義,於是從生產關係中「異化」。不過馬克思只推測無產階級最後會覺醒,並推翻資本主義,可沒說過異化了的無產階級會有輕生的念頭。

上面的社會大理論不能解釋個人之間的差異,所以要借用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依德認為人有生之本能及死之本能,當後者的誘因比前者大時,便有尋死的慾望。後來的學者再加入其他的參數,包括生活條件的威脅、痛苦的狀態等等,但仍跳不出佛洛依德原理論的框架。富士康員工為什麼有如此強的死之本能?是因為他們看不到未來?還是這些八十後/九十後年輕人的心理質數出了問題?

內地年輕一輩除了心理質數差之外,實際上亦沒捱過什麼苦,加上道德教育的缺乏,他們除了五光十色的物質慾望外,再沒有什麼理想要追尋。可是當他們發現職場只是一個禁錮場所,在工作以外沒有其他享樂/娛樂,並且看不到如何改善未來之後,能否戰勝心理的巨大落差,就決定了他們是否會步向死亡。再加上富士康過度非人化的管理方式,自殺的傳染性,都可能是這次事件的誘因。至於如何改善,就要看郭先生的大智慧了。


============================================

感謝 小臣 提供以上資料

小臣的網誌: http://blog.carjaswong.com/


============================================

鐘意SeeWide的分享,給我們一個Like吧!
  • 攻略日期:N/A
    攻略地點:N/A
  • 攻略時間:N/A
    是次消費:N/A
0人比"掂"

最多能輸入300字

累積瀏覽 971096

全部攻略 2300

全部回應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