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鐵路線的原規劃之中,最「好事多磨」的便是東九龍線。
東九龍線在原規劃中屬第七階段的系統擴建部分(見上篇),應該比港島線北角至柴灣一段更早落成。此線原為第二條地鐵過海線,由林士街站(即現時的上環站)出發後橫越維港,登陸後在尖沙嘴海員俱樂部設站,並與港九線的尖沙嘴站換乘,然後經紅磡至何文田、馬頭圍、土瓜灣、啟德到鑽石山與觀塘線換乘。在六七年的第一份顧問建議書中,此線甚至延伸至沙田,後來因沙田新市鎮的發展推遲,鑽石山至沙田的一段才在六八年的修訂建議中刪除。
在地鐵系統興建時,也於多處為東九龍線作預留,其中包括上環站的中層月台(後來這兩個丟空的月台在以訛傳訛下,演化成不少鬼故事),尖沙嘴站地底的壁膜牆,以及鑽石山站較寬敞的車站及其臨時外牆(鑽石山站原設計可在兩邊各加建一條隧道,再把臨時牆取去變成四線並排的設計;大部份換乘的乘客,只需橫過月台即可由觀塘線轉乘東九龍線)。後來因規劃改變,以前預留的東西不是用不著,就是成為負累,好像鑽石山站的外牆「臨時」了三十年,滲漏問題頗嚴重,維修費用不菲。
八十年代中,香港面對中英談判的不穩定,啟德機場是否搬遷成為疑問,而馬頭圍及土瓜灣一帶亦未見有大規模重建,東九龍線的需求因而大減,以致此線被擱置。另一方面,同期地鐵荃灣線的客量不斷增加,在彌敦道沿線開始到達飽和狀態,第二條過海隧道迫在眉睫。剛好當年政府研究興建東區海底隧道,在東九龍線興建無期的前提下,地鐵公司要求在東區海底隧道中加建地鐵管道,以較具效益的方法解決過海容量不足的問題。不過東區海隧並非原規劃的一部分,港島線的鰂魚涌站並沒有設計為換乘車站,加上各種地理限制,鰂魚涌站只能採用極不方便的「T 型換乘」,乘客要經過長長的通道才可由觀塘線轉至港島線。啟用初期鰂魚涌站的換乘安排因不受歡迎,而未能達至疏導荃灣線過海段的功能,要減價二元吸引乘客在鰂魚涌轉乘。大家可能還記得當年在換乘的通道上設有多個閱票機,要把車票放在閱票機加入「減價密碼」才可享用二元的東隧轉乘優惠。最後在興建將軍澳線時,把將軍澳線取代觀塘線過海,並延伸至北角,換乘的安排才稍有改善。
說回東九龍線。此線重新提上議事日程,契機是啟德機場決定搬遷,而東南九龍被規劃為可容三十萬人居住的新都會。在九九年開展的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下稱 RDS-2)中,東九龍線變成沙田至中環線(下稱沙中線),由沙田出發經鑽石山、啟德、土瓜灣、馬頭圍、何文田及紅磡,然後過海至灣仔北和北港島線換乘,最後經金鐘(與荃灣線及港島線換乘)到達中環西,以解決東鐵畢架山段以及地鐵荃灣線過海段的容量問題。可惜當年的主事人把 RDS-2 的結論寫成九鐵建沙中線較可取,最後在一輪政治角力下(詳情不方便公開透露),RDS-2 的最後報告最終收回原來的結論,不再建議沙中線應由地鐵或九鐵興趣,而改作公開競投。然後在一輪白費人力物力的競投遊戲之下,政府把沙中線批予九鐵。由於九鐵沙中線的客源及收入靠蠶食地鐵過海客而來,在財務安排上一定較地鐵的方案可取,根本無須競投也知九鐵必勝。最可笑的是在零二年公佈九鐵取得沙中線時,政府亦發現兩鐵競爭不利未來鐵路發展,故同時宣佈研究兩鐵合併。
(picture from http://hk.geocities.com/tko_rail/)
九鐵花了近十億元在零三及零四年就沙中線進行詳細設計,到零四年準備把方案刊憲之際,政府卻決定把兩鐵合併,沙中線的方案亦須重新研究。同一時間,終審法院就灣仔二期發展的填海規模作出裁決,以後所有的填海計劃須通過「凌駕性公眾需要」測試方可進行,故此啟德及灣仔二期發展需重新規劃,而沙中線因和此兩個發展計劃有關,亦一再被拖延。
最近政府承諾在兩鐵合併後半年公佈沙中線的時間表,我們只好拭目以待,看看此線可於何時建成。
其他較近期的發展(諸如機場線及將軍澳線),大家應知之甚詳,故此不再這裡談了。一連三篇的「地鐵路線演變史」就此打住。
============================================
感謝 小臣 提供以上資料
小臣的網誌: http://blog.carjaswong.com/
============================================